印度急需中国空调压缩机,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夏季高温,印度不惜给中国空调压缩机工厂开出一年豁免期,期间不用获得印度标准局的强制性认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盛夏时节,印度再次被极端高温笼罩,从北方的拉贾斯坦到首都新德里,气温屡破50摄氏度,夜间也难得一丝凉意,对数亿印度人而言,空调已不仅是舒适的象征,更成为攸关生死的必需品。 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却面临一个现实问题:他们急需空调,却造不出足够的空调压缩机,印度本土的制造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剧增的市场需求,空调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就在此关键时刻,中国制造业再度站上了全球聚光灯下。 过去,空调在印度不少地区被视为“城市中产”的标配,乡镇和农村仍主要依赖风扇度夏,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迁的加剧,印度的夏季正以惊人的烈度摧毁这一平衡,空调,从“可有可无”的选择,转变为“不可或缺”的生存保障。 空调虽多,压缩机却少,作为空调的“心脏”,压缩机承担着整个制冷系统的运转任务,其技术含量和生产壁垒相对较高,印度虽有几家本土制造厂,但多数规模小、自动化程度低,核心技术尚处于摸索阶段。 在正常年份里,这样的制造能力尚可维持供需平衡,但在极端高温面前,需求出现“井喷”,本地工厂立刻力不从心,为了迅速缓解供需矛盾,印度政府不得不做出一次政策上的“让步”: 临时取消对2冷吨以下中国制造空调压缩机的强制认证要求,过去,所有进入印度市场的压缩机产品,必须通过冗长而复杂的本地标准审查,其中很多程序被批评为变相保护主义。但这一次,时间紧迫、人命关天,印度决定开绿灯。 这一政策转变为中国制造业打开了一道原本紧闭的大门。许多中国压缩机制造企业看到商机,迅速响应,有企业一天内就完成了出口准备,有的则立即加班增产,赶工发货。 中国压缩机以高性价比、高效率和稳定的供应链,在全球市场本就颇具竞争力,如今正好顺势切入印度这个巨大市场,但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热情驱动,印度市场虽大,却隐藏着复杂的商业生态。一大顽疾,就是“赊账文化”。 不少中国企业在过去与印度客户合作时,曾遭遇拖延付款甚至“跑路”的情况,签完合同后,对方不断找理由推迟打款,甚至在交货后拒绝支付尾款,这一切都严重打击了企业的信心。 印度本地一些商人的信用观念与中国企业习惯的运营逻辑存在落差,缺乏严格的合同执行机制,即便在法院打赢官司,跨国执行也常常是“纸上谈兵”。 这一次,虽然印度市场主动示好,但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学会了“先看再动”:要么全款到账才发货,要么对方必须找可靠银行开具信用证,以银行担保方式完成交易流程,哪怕订单再多、市场再大,也不能轻易冒险。 在看似火热的合作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中国制造如何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建立稳定的商业防火墙? 风险控制要前置,每一份合同,不仅要明确技术指标、交货时间、售后标准,更要将付款方式、违约责任写得清清楚楚,确保即使出现纠纷,也能依法追责。 市场调查不能忽视,了解合作对象的信用记录、所在行业口碑、与其他国家供应商的合作历史,是避雷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印度这样商业文化多元、法律制度相对复杂的国家,基础调查更是必不可少。 要借助金融工具保障安全,信用证、托收、保险等都是常见的国际贸易安全工具,许多中国企业过去忽视了这些细节,如今在“空调大战”中,逐步认识到这些手段的重要性。 从这场因热浪而起的压缩机紧急出口事件,可以窥见一个更大的趋势:中印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经济互补性,印度正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劳动力丰富但制造能力薄弱。 中国则经历了数十年的产业升级,从家电、电子、汽车零部件到光伏、电池等领域,都形成了完备且高效的供应链,在应对气候、能源和消费升级等多重挑战中,印度需要外部助力,而中国制造正好填补这一空白。 此次压缩机的开放合作,只是冰山一角,在电动车、电池储能、太阳能组件等新兴产业领域,两国也可能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只要规则清晰、风险可控,中印之间完全可能建立更成熟的商业伙伴关系。 印度的这次求助,表面上看是“气温问题”,实质上却是对中国制造能力的认可,但这个认可不能靠一次突发事件来建立,它需要长期积累。 中国企业在迈出国门的过程中,面临的不只是订单与利润,更是品牌建设、风险管理、跨文化沟通等多重挑战,每一次成功的合作,都是在世界市场上插下一面旗帜,而每一次失误或纠纷,都可能成为品牌扩张的绊脚石。 因此,冷静、理性、专业,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可或缺的姿态。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印度下令:对中国工厂“豁免”》2025-04-24)
印度公开威胁土耳其!印巴双方刚刚宣布全面停火,印度将军巴克希就公开威胁土耳其
【7评论】【5点赞】
czb186
它选择性进口,我们是否也可以选择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