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新疆巴里坤被叛军围困,总兵何琯率四千守军苦守十三年。他们吃树皮、啃皮甲,宁死不降。光绪二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在戈壁滩遇见衣衫褴褛的何琯等人。左帅含泪问:"你们怎么活下来的?"何琯答:"天天盼着大帅来!" 同治年间的新疆巴里坤城里,四千名清军将士正经历着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孤城守卫战。 这座天山脚下的军事要塞,在叛军与外国势力的双重夹击下,硬生生扛住了十三年的围困。 当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最终抵达时,衣衫褴褛的守军让铁血老帅第一次落下热泪。 要说这场守卫战有多艰难,得从巴里坤的地理位置说起。这地方卡在天山北麓,往东连着河西走廊,往西通着准噶尔盆地,是新疆通往内地的必经之路。 叛军头子妥明心里门儿清,只要拿下巴里坤,就等于掐断了清军的补给线。1 864年深秋,数万叛军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十二道壕沟把城里城外隔成了两个世界。 守城主将何琯是个从底层爬上来的甘肃汉子,身上带着西北人特有的倔劲儿。他刚到任就碰上甘肃肃州闹起义,朝廷的粮饷补给全断了。 眼瞅着城里粮仓见底,老何一拍大腿:"咱自己种!"带着士兵在甘露川开荒种地,愣是在戈壁滩上刨出几百亩良田。 这事儿搁现在看不算啥,可那会儿要啥没啥,全靠人力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 要说打仗,老何的脑子确实好使,叛军不是仗着人多吗?他就专挑月黑风高的晚上搞偷袭。有回带着一千精兵摸黑出城,把叛军大营搅了个天翻地覆,愣是宰了上千号人。 这招出其不意,把叛军吓得不轻,往后好长段时间都不敢轻举妄动。城里百姓见当兵的这么拼命,也撸起袖子帮忙,老弱妇孺都上城墙搬石头运箭支,硬是把个孤城守成了铁桶。 日子一长,困难就来了,树皮草根早就啃光了,连衙门里的牛皮公文袋都煮着吃了。最艰难那会儿,士兵们把皮甲切成条,搁大锅里煮三天三夜,嚼起来跟牛皮糖似的。 有回几个饿急眼的兵偷挖百姓祖坟找棺材板烧火,老何知道后抡起军棍就是四十下,打完又亲自带人给人家重修坟墓。这事儿传开,老百姓更死心塌地跟着守城了。 要说这十三年的坚守,最熬人的还不是饿肚子,朝廷那边音信全无,守军就像被扔在沙漠里的石子儿,死活没人管。 同治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城里时,那份文书上的朱批都褪色了。 副将劝老何突围,他把佩刀往城墙缝里一插:"当年跟着左大帅平叛,咱湘军可没出过逃兵!"这话说得硬气,可谁不知道这是拿命在赌? 转机出现在1875年春天,左宗棠带着西征大军到了哈密,地图上标着巴里坤的位置直犯嘀咕。 幕僚说那儿早成废墟了,左大帅脖子一梗:"林则徐能在伊犁屯田,我就不信何琯会弃城!"当即派了支敢死队去探虚实。 这支队伍在戈壁滩上走了七天七夜,差点以为要交代在沙漠里,结果在红柳丛里撞见几个衣裳破成布条的守军。 两军会师那天,左宗棠算是开了眼,城墙上的箭垛是用人骨头垒的,守军献上的"军粮"是半碗漂着碎骨头的草根粥。 最让人心酸的是,城里百姓还存着光绪元年的黄历,上头用红笔圈着"大帅西征"的日子。 老何拄着木棍出来迎接,棉袍碎成布条,胡子结着冰碴,可腰杆挺得笔直。左大帅问他咋撑下来的,老何就一句话:"天天盼着大帅来!" 这场守卫战可不光是打仗的事儿,守军里头有汉人、回民、哈萨克人,刀枪底下结下的过命交情,给后来新疆建省打了底子。 老何的副官买买提·阿不都拉,战后当了首任迪化道台,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咱们流的血不一样,守的可是同一片地界。"这话实在,民族团结就是这么处出来的。 要说巴里坤保卫战的历史意义,那可大了去了,左宗棠后来能顺利收复新疆,多亏老何在这钉了颗硬钉子。 当年李鸿章嚷嚷着要放弃新疆,老何的坚守就是最响亮的耳光。 等1884年新疆建省,老何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官服上任,在迪化城墙上写下"天山永固"四个大字,那字儿到现在还透着股子倔劲儿。 如今站在巴里坤古城遗址上,还能看见城墙根儿密密麻麻的刀痕,一道痕代表一天坚守。博物馆里摆着三颗生锈的炮弹,标签上写着"信念的重量"。 这些老物件儿提醒着后人,当年那帮吃树皮守城的汉子,硬是用血肉之躯扛起了国家的气节。要不说精神力量能创造奇迹呢,搁现在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儿,那会儿真就让他们办成了。 参考资料:《巴里坤县志·忠烈录》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