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京一退休老师,花80块买到一幅齐白石的寿桃画作,临走时还特意让齐白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5-10 14:21:38

1956年,北京一退休老师,花80块买到一幅齐白石的寿桃画作,临走时还特意让齐白石开具了一张收据,没想到50年后,仅仅只是这张收据就拍出了180万的天价! 1956年北京城里出了件新鲜事,一位普通退休老教师为了给父亲祝寿,硬是凑了八十块钱买下齐白石封笔前的最后一幅画。 谁也没想到,当初随手写的收据五十年后能卖出天价,这事儿搁现在听着都让人咂舌。 那时候齐老爷子已经九十三岁高龄,早就不接活儿了。 北京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想求幅字画都难,更别说平头老百姓。 这位姓张的退休教师家里不宽裕,老父亲马上要过八十大寿,老人家这辈子就喜欢看画,特别是齐白石的寿桃图,平时只能捧着画册过眼瘾。 张老师跑断了腿托关系,七拐八弯找到齐白石儿子家。 人家听说来意直摆手:"老爷子这两年身子骨不硬朗,拿笔都费劲。" 可架不住张老师天天上门,有天正赶上齐白石在院里晒太阳。老爷子听儿子说了这事儿,破天荒答应见人。 要说这八十块钱在当年可不是小数目,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才挣二三十块,张老师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连老伴的陪嫁镯子都当了。 揣着鼓鼓囊囊一布包零钱上门那天,手都在哆嗦。 齐白石看见桌上摊开的毛票,有十块的、五块的,还有叠得整整齐齐的粮票,当时眼圈就红了。 老爷子二话没说,叫人搀着进了画室。 要说这寿桃图也真是神了,九十三岁的人手腕直打颤,可那桃子的水灵劲儿跟三十年前画的一模一样,桃尖上那点红像是要滴下来似的。 画完了张老师又提了个要求,说想要个收据作凭证。 要搁平时这事儿准得挨骂,可那天齐白石心情好,顺手撕了账本纸就写。 十一个字带签名带印章,谁成想这张纸后来比金子还贵。 收据上写的明白:"收到润笔费八十元整,齐璜。"这齐璜就是齐白石的本名。 要说这老爷子也讲究,收据上还特意用了"润笔费"这文绉绉的词儿,不像现在人直接写"收款条"。 五十年后北京嘉德拍卖行突然放出消息,说有张齐白石亲笔收据要拍卖。 收藏界都炸了锅,最后这张纸拍出一百八十万。 按当年北京房价算,这钱能买套三居室。可张家后人死活不卖那幅寿桃图,说是要当传家宝供着。 这里头有段插曲挺有意思,当年齐白石儿子跟人说过,老爷子封笔前总共就画过三幅画,两幅给了政府要员,剩下一幅就是这张寿桃图。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在《二十世纪书画考》里提过这事儿,说这画是研究齐白石晚期创作的重要实物。 要说这张老师也够精的,当年要没死乞白赖要那张收据,后来指不定闹出多少真假纠纷。 前些年字画市场乱得很,好些人拿着假画编故事。有了这张收据当铁证,连画带纸都成了宝贝疙瘩。 现如今那幅寿桃图还挂在张家客厅,用防弹玻璃罩着。 逢年过节老爷子忌日,全家老小还得对着画鞠三个躬。 这事儿在琉璃厂都传成段子了,古玩店老板教育伙计常说:"看见没?收条都得好好留着,保不齐哪天就值大钱。" 要说最玄乎的还是齐白石这笔买卖,当年八十块换幅画,搁现在那画少说值五千万。 可张家后人说了,给座金山都不换。 这话听着像唱高调,可细想也是,这画里装着两代人的孝心,哪是钱能衡量的? 这事儿还有个后续,2015年北京画院办齐白石纪念展,特意借了这张收据当展品。 策展人吴洪亮接受《收藏》杂志采访时说,这张纸见证了中国书画市场的变迁,比很多作品都有研究价值。 展览当天,好些老藏家贴着玻璃柜看那十一个字的笔迹,恨不得拿放大镜数纸上的纤维。 回头想想,当年张老师要没那份孝心,齐白石要没被感动,中国艺术史上就少了这么段佳话。 现在人总说艺术无价,可这故事里既有孝道的分量,也有市场的魔力,说到底还是人的故事最打动人。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