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给了贾诩善终? 这么说吧,贾诩这种人,你不惹他,让他自己安安静静的养老,那大家都好过。 你要是跟他耍心眼,想要他的脑袋,说不定还没动手,贾诩就察觉并提前跑路了,在跑路之前,他丝毫不介意再来一个宛城之变。 要理解曹操的抉择,得先掂量掂量贾诩的“分量”。建安二年的宛城,张绣听贾诩之计先降后反,一战干掉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 这血海深仇放普通人身上早该不死不休了,可十年后贾诩投效曹操时,老曹不仅没拿他祭旗,反而拉着他的手感叹“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这反常操作背后,藏着三国顶尖权谋家的生存智慧。 贾诩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他永远把“自保”刻在骨子里。归曹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闭门自守,下班就回家种菜,同事婚丧嫁娶一概不参加。儿子娶媳妇专挑寒门,女儿嫁人绝不高攀权贵。 这种做派放在今天就是“拒绝无效社交”,搁三国时期却精准踩中了曹操的痛点——老曹最烦的就是结党营私。 贾诩用实际行动证明:我只要工资和退休金,绝不觊觎您的股份。 更绝的是贾诩的职场哲学。官渡之战时他一句“明公胜袁绍”的模糊表态,既不得罪同事又站队老板;赤壁之战前别人都喊打喊杀,他冷不丁提醒“慎之”,曹操不听结果大败。 这种关键时刻敢说真话,平时又绝不抢风头的分寸感,让曹操既用其谋又防其势。 就像现代职场里那种技术大牛,平时不参与宫斗,老板遇到难题还得请他出山。 当然,曹操的格局才是关键。荥阳败于董卓时他能笑对追兵,官渡胜后焚烧通敌书信,这份容人的气度本就罕见。 贾诩这种“带刺的玫瑰”,曹操既欣赏他的谋略,又自信能驾驭锋芒。当贾诩在立储之争中轻飘飘点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时,曹操瞬间惊醒,转头就定了曹丕的位子。 这种能用其谋而不为其所制的微妙平衡,才是贾诩得以善终的真正密码。 说到底,曹操给贾诩善终不是发善心,而是场精明的交易。 贾诩用终身低调换取信任,曹操用容人之量换取智囊,就像两个高手过招,彼此都留着三分余地。
曹操为什么给了贾诩善终? 这么说吧,贾诩这种人,你不惹他,让他自己安安静静的养老
月下独酌人
2025-05-09 05:17:51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