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在监狱里,女烈士生下一个婴儿,因为胸膛被日本人打伤,挤不出奶来喂饿得大哭的孩子。这时,日本人递过一碗奶,她看了一眼,愤怒地将碗打翻,没想到,她转过身就咬破手指,将鲜血喂给孩子。
这位女烈士叫陈若克,她是抱着刚出生的女儿一起就义的,她牺牲时才22岁。
1919年,陈若克出生在上海,祖籍广东顺德。
父亲是报馆小职员,母亲是家庭妇女,一家人的生活还算幸福。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陈若克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她不得不中断学业,跟着母亲进厂做工,维持生计。
进厂时她才11岁,由于个子矮,她根本够不到机器,只能在脚下垫砖头,才能像大人一样工作。
就这样,陈若克在暗无天日,阴暗潮湿,机器轰鸣的厂里,一干就是7年。
长期的劳累,让陈若克小小年纪就得了很多种病,胃病、肺气肿、膈肌痉挛等接踵而来。
但是陈若克并没有自怨自艾,她反而非常乐观,因为她不想就这样浑浑噩噩度过自己的一生。
为此,她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不久,陈若克参加了工人运动,在斗争中,她坚定果敢,无所畏惧,当时厂里对她的评价是“小广东,凶哩。”
由于陈若克一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36年,她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她一边工作,一边协助地下党的工厂支部展开工作。
期间,她在上海工人运动中频繁撰写通讯稿,还创作一些鼓舞同志的歌词。
1937年,陈若克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为寻求党组织,她孤身一人前往延安。在路上,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志朱瑞,不久,两人陷入爱河。
1939年,陈若克跟随时任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的丈夫朱瑞,奔赴山东抗日前线。
在山东,陈若克身兼数职,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直属工作科科长、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省参议会驻会议员。每一项工作她都开展得如火如荼。
1940年,陈若克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但是孩子出生不到半年,就在一次反“扫荡”中不幸病亡。
陈若克忍者悲痛,擦干眼泪,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
1941年初,陈若克发现已经又怀孕了。这次,一生告诉她需要静养,但是工作起来不要命陈若克怎么会遵循医嘱呢,她依然“我行我素”,忘我工作。
在根据地,她每个月的工资是3块钱,她拿出三分之一交了党费。
1941年秋,日军对沂蒙山区发起大“扫荡”。形势万分紧急,部队紧锣密鼓地开始转移。
当时陈若克已经怀孕8个月,她不顾别人的劝说跟着转移:“我是个领导干部,要是为了个人安全躲起来,怎么号召同胞们去抗战?”
然而,就在转移的途中,陈若克艰难的生下了孩子。
这个时候,敌人也追了上来。
陈若克假扮农妇躲避起来,但是孩子的哭声却暴露了他们娘俩,她被敌人抓捕了。
敌人把陈若克横放在马背上,用绳把她的手脚绑在马鞍上,刚出生的婴儿则装进一个盛放马料的袋子里。
就这样,颠簸了100多公里,婴儿声音都哭哑了,可想而知,它有多疼。
陈若克虽然心疼,但是她强忍着泪水不让敌人看出来。
到了沂水城,敌人立刻对陈若克进行审讯。
无论敌人怎么问,陈若克总是答非所问,她不想再与他们大费口舌:“还问什么?快点枪毙好了。”
“枪毙?还得赔上一颗子弹。”
陈若克:“那就刀杀!”
不一会,敌人把陈若克按在地上,用烧红的烙铁直接压在她的背上、胳膊上、腿上、胸部、脸上,陈若克依然一声不吭,直到昏迷过去。
敌人没有办法,只好把她扔进牢房。狱友看着头上缠着纱布,满身是血的陈若克,都心疼的哭了起来。这时,陈若克还不忘安慰她。
为了求死,陈若克采取绝食的办法,不吃敌人送来的饭菜,以至于她没有一滴奶水去喂饿得奄奄一息的孩子。
看着已经饿得没有力气哭的孩子,陈若克流泪了,她陷入的深深的自责当中。
这时,在窗户外观察陈若克的敌人,知道孩子是她的软肋,于是假装好意给孩子送来牛奶。
敌人告诉她,只要她投降投靠日军,她的孩子马上就能喝到牛奶,不再挨饿。
陈若克多少折磨都受尽了,怎么会因为一碗牛奶屈服于敌人呢。
她内心翻腾,就算牺牲自己和孩子的生命,也要让中华大地早日解放。
思考片刻之后,最终,陈若克将日军送来的牛奶狠狠地砸在地上,说:“要杀就杀,要砍就砍,少来这一套。”
敌人气急败坏,再次用烧红的烙铁死死按住陈若克的脸。
陈若克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她用自己包伤口的纱布做了一顶小帽子,又从自己的衣服上撕下一个布条,做成五角星,戴在孩子的头上。
之后,她把手指咬破,让孩子吸一口自己的血解解馋。
来到世上没吃一口妈妈的奶,就要离开人世。
不久,敌人把陈若克押赴刑场。
残忍的敌人,在陈若克和孩子身上连捅27刀。22岁的陈若克和未满月的孩子,一起壮烈牺牲!
陈若克的故事是一部英勇而悲壮的史诗,她用自己的坚强,勇敢面对敌人的威胁。
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传唱,她像一颗红星在抗日战争史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