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24日,19岁的浙江战士刘仁宜和战友小杨平生第一次真刀真枪上战场,都吓得趴在战壕里不敢乱动,但是很快他们都不再恐惧。
1937年的中国,那叫一个惨,山河破得跟筛子似的,战火跟放鞭炮一样连天响。卢沟桥那边一闹腾,小日本就跟串门儿似的,说来就来了,淞沪会战也跟着凑热闹,中华大地那是前所未有的热闹啊。古人有句话,说“国都破了,家还上哪儿找去?”这仗一打,老百姓们没法儿了,只能抄起家伙,保卫家园。刘仁宜和小杨,就是那会儿千千万万个上战场的小年轻里的俩。
19岁的刘仁宜和他那老乡小杨,俩人一人扛把捷克式轻机枪,头一回正经八百地上了战场。时间正好是1937年8月24号晚上,狮子林阵地那块儿,火光把天都照亮了,炮声跟打雷似的,震得耳朵生疼。他俩趴在战壕里头,心跳得跟擂鼓一样,恐惧就跟洪水决堤似的往脑袋里灌。敌人就在眼皮子底下,可他俩只能闭着眼睛乱开枪,打没打中全靠缘分。就这么过了十分钟,身边的战友一个个跟割麦子似的倒下了,血把土都给染红了。这时候,他俩眼里剩下的就只有火了,那是从心底冒出来的火,把恐惧都给烧没了,勇气倒是越长越旺。他俩干脆站了起来,甚至还冲出战壕,对着敌人阵地一顿猛扫。直到那机枪热得能烤肉,直到自己也挂了彩倒在地上,他俩这才琢磨过味儿来,啥才是真正的战斗。不过,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只是个开头!过了几个月,沈巷西边,刘仁宜又冲上了前线,五个弹夹的子弹嗖嗖地往外冒,直接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南京城外牛首山上,他和小杨顶着大冷天,冻得直哆嗦也要修工事,敌人的坦克飞机轰隆隆地来,他俩眼都不眨一下。这一仗接一仗的,俩青涩新兵愣是成了铁打的战士,但代价可不小——小杨受伤回老家了,刘仁宜则继续往前冲。
多少年后,战火早停了,刘仁宜回了老家,拾起老本行干起了木匠活儿,过上了平平淡淡的小日子。但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始终在他心里头窝着呢。说不定,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天南海北,千家万户,都跟我有瓜葛。”每个为国家拼过命的人,都得让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