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最牛也是最不容易的地方,就是一边顶着外部势力的围攻,一边忍着内部一群短视鬼的痛骂抱怨,还要放眼未来,干出一大片天地。美国总统最爱做的,就是一上台就立刻否定并推翻前任的政策,所以他们搞不成长远计划。而在中国,不管当下有多艰难,但会为了国家的未来,制定一个或5年、10年或15年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 先说外部压力,从特朗普时代的关税战到拜登政府的技术封锁,美国换了三任总统,对华政策始终围绕“遏制”打转。 比如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突然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对等关税”,导致美国12个州联合起诉联邦政府违宪。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让美国企业无所适从。 反观中国,从2016年《“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到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五年规划的核心目标始终如一——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种连贯性在基建领域尤为明显:从2004年“四纵四横”高铁网规划,到2024年4.8万公里高铁里程,中国用20年时间建成全球最大高铁网络。 再看内部挑战,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阵痛不亚于一场手术。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钢铁、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数百万人面临转岗。 但政府没有选择“头痛医头”,而是通过职业培训、社保兜底等组合拳,让下岗工人逐步融入新兴产业。 这种“刮骨疗毒”的决心,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同样显现:2021年放开三孩政策后,配套出台延长产假、建设普惠托育机构等措施,避免政策“单兵突进”。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长期规划不是“拍脑袋”决策。每个五年规划编制都要经历前期研究、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9个环节,耗时近两年。 比如“十四五”规划编制期间,通过网络征求意见100多万条,将“碳达峰、碳中和”等新目标纳入其中。这种“众人拾柴”的决策模式,让政策既符合国家战略,又贴近民生需求。 对比之下,美国的政治体制就像一辆频繁换挡的汽车。奥巴马的医改法案被特朗普废除,拜登又试图恢复;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引发国内企业和地方政府集体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这种“一届政府一个调”的做法,导致美国在基础设施、气候变化等领域长期滞后。例如,美国高铁里程不足中国的1%,而中国已开始布局2030年“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的目标。 当然,中国的长期规划也并非一帆风顺。华为被美国技术封锁后,被迫加速自主研发,鸿蒙系统和昇腾芯片就是“逼出来的创新”。但这种压力反而催生了“新型举国体制”——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 有人说中国的政策像“愚公移山”,美国则是“狗熊掰棒子”。这话虽糙,却道出了本质。当美国政客还在为短期选票争吵时,中国已在为2060年碳中和目标布局氢能、储能等前沿技术。 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正是中国制度最宝贵的财富。 信息来源:共产党员网 五年规划背后的中国制度优势
¥中国政府最牛也是最不容易的地方,就是一边顶着外部势力的围攻,一边忍着内部一群短
青黛灵韵
2025-05-06 09:47:24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