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6岁的于凤至在迪斯尼乐园附近偶然发现了一片荒凉的绿地。冒着众人的反

小一历史故事 2025-05-05 22:24:03
1973年,76岁的于凤至在迪斯尼乐园附近偶然发现了一片荒凉的绿地。冒着众人的反对,她毅然以每亩50美金的价格购买下了这块土地。对于外界的质疑,她置若罔闻,坚信这片荒地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于是她开始了一场对未来的豪赌。    于凤至,1897年生于奉天(今沈阳),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她出身东北商贾之家,骨子里带着“闯关东”的冒险基因。 年轻时,她随张学良出入帅府,耳濡目染军政大事,练就了一双看透时局的眼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携家眷辗转流亡,她开始掌管家族财务,投资眼光精准到令人咋舌。 1960年代,于凤至定居美国比佛利山庄。那时的她,已是花甲之年,却依然活跃在华尔街,购入通用电气股票,收益翻倍。 196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记录里,她的签名赫然在列,冷静而果断。1973年,当洛杉矶地产市场因经济低迷而一片萧条,她却嗅到了机会。 那年,迪士尼乐园正筹划“未来世界”项目,周边土地却因开发成本高、位置偏远而无人问津。洛杉矶郡地政署档案显示,这块地从1945年到1973年三次流拍,地价跌到每亩仅50美元。 于凤至却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潜力:加州交通局1971年的规划明确提到,快速路将途经此地,迪士尼扩建也势在必行。她掐指一算,这片荒地迟早是“金窝”。 1973年圣诞促销季,开发商第一次登门。于凤至端坐在比佛利山庄的书房,桌上摆着沈阳老宅的照片,墙上挂着奉天城地图。 她慢悠悠地抿了口青花瓷盖碗里的茶,操着夹杂东北口音的英语说:“这地儿,缺看仓库的?价不对,谈啥都没用。” 开发商报价低得离谱,她连眼皮都没抬。接下来的雨季,又有六批说客轮番上门,个个铆足了劲想压价。 于凤至不急不躁,每次谈判都带着那本牛皮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地价走势、迪士尼扩建进度和交通规划细节。1973年,洛杉矶郊外地价同比下跌23%,商业用地空置率高达19%,她算准了开发商的底牌。 终于,到了12月,开发商咬牙报出三万美元的总价。于凤至笑了,毛笔一挥,在公证处签下英文地契。 交易完成后,她回到比佛利山庄,照常修剪院子里的白山芍药,仿佛什么大事都没发生。谁能想到,这笔交易在五年后被《洛杉矶时报》称为“东方玫瑰绽放沙漠”,地块价值暴涨数十倍。 于凤至的传奇,不只在她的商业头脑,更在她面对命运时的韧性。1970年,她被确诊乳腺癌,手术后颈部留下疤痕。 她却从不示弱,坚持穿高领旗袍,遮住伤痕,挺直脊背。加州大学医疗中心的记录显示,她独创“中药+化疗”的治疗方案,硬是撑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癌症的阴影下,她仍保持着东北女人的硬气。每天清晨,她会为比佛利山庄空置的卧室换上新鲜芍药,那是她按张学良旧居格局种下的花,仿佛在用花香留住故土的记忆。 书房里,她设计了一扇“观地窗”,正对当年的荒地。每当夕阳洒在沙砾上,她就站在窗前,目光悠长。 她的投资,不只是为了财富,更是为了在异乡扎根。1970年代,离散在美国的华裔多以地产投资“以地生根”,于凤至也不例外。 她的地契,与奉天城地图并排挂在书房,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用行动证明:即便背井离乡,她也能在异国开出一朵“东方玫瑰”。 交易后的几年,荒地开始“活”了。推土机日夜不停,快速路如期开工,迪士尼“未来世界”项目也吸引了无数游客。于凤至却鲜少提及这笔投资。 1978年,《洛杉矶时报》的报道让这桩交易浮出水面,记者惊叹她的远见:“她用三万美元,赌下了迪士尼的未来。” 更令人意外的是,于凤至并未将收益全数私有。据《张学良口述历史》记载,这笔钱的一部分被用于两岸沟通项目,另一部分捐给了慈善机构。她曾在信中写道:“钱是身外物,根得留在心里。”这或许是她从帅府到荒地的最大底气——金钱可以赚,信念不能丢。 1990年,于凤至在比佛利山庄去世,享年93岁。她留下的牛皮笔记本里,最后一页写着:“地是活的,人得往前看。”那片荒地,如今已是迪士尼周边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高楼林立,欢声笑语。而她的故事,像一朵芍药,静静绽放在历史深处。 这桩投资传奇,不只是于凤至一个人的胜利,更是那个时代华裔移民的缩影。她用旗袍包裹伤痕,用东北的硬气对抗命运,用一双慧眼点石成金。站在1973年的荒地上,她看到的不是沙砾,而是未来。
0 阅读:0
小一历史故事

小一历史故事

小一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