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装电梯这事像块烫手山芋,我们楼刚掰扯出方案就在业主群炸了锅。您瞅瞅这出资比例——七楼老李家得掏四万块,我家四层交一万九,二楼邻居甩出五千块钱拍桌上,一楼大爷端着茶缸子看热闹。这方案像不像爬楼梯?越往上越费劲! 住在顶层的张奶奶拄着拐杖跟我说:"闺女啊,这电梯就是我的腿。"她家那台治高血压的电子药盒,常年搁在五楼转角处——爬不动了就歇着吃药。可住二楼的年轻夫妻嘀咕:"装个电梯平白多支出一月工资,我们蹭蹭两步就上楼了。" 住建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指南》早说过"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但具体怎么算账真能把人逼成数学课代表。去年隔壁小区闹过这么一出:六楼住户嫌分摊太多,硬是把电梯卡改成收费模式,结果邻里见面都绕着走。 要我说这事得把握三个火候:①协商阶段得请街道办当和事佬,白纸黑字写明白电梯维保费用咋摊 ②施工方案要公示得比广场舞音乐还响亮 ③政府补贴这块肥肉千万得盯紧了。听说杭州有小区搞出"分层递减补贴法",顶楼能多报15%安装费。 您信不信,再过两年这种"用得多掏得多"的阶梯分摊法准能成标配?就像菜市场买菜,想要水灵灵的鲜货自然得多花银子。不过话又说回来,咱们中国人讲究"远亲不如近邻",别让电梯伤了和气才是正经。您家要遇上这事,是愿意当高层的"冤大头",还是做底层的"甩手掌柜"?
女子给自己的公公和父亲分别转了3000元。父亲收了钱,打电话来说,以后别送礼品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