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视察武汉,得知王盛荣只是建筑局里的一个副处长时,勃然大怒,当即

我心凛雨 2025-05-05 14:47:05

1957年,毛主席视察武汉,得知王盛荣只是建筑局里的一个副处长时,勃然大怒,当即下令:“提拔他为厅长,享受副省级待遇。”那么这王盛荣是什么人,和毛主席又有什么关系?为何会被毛主席越级提拔? 夜色如墨,赣南山村的枪声划破寂静,王盛荣紧握步枪,心跳如鼓:他必须找到那个人,绝不能让他落入敌手。1931年的冬天,中央苏区危机四伏,反动民团如豺狼般窥伺,悬赏捉拿红军领袖。 就在这危急关头,王盛荣带着一个排的战士,风尘仆仆赶到赣南,只为传达一句命令:苏维埃共和国要开会,毛泽东必须立刻返回瑞金。 可枪声意味着什么?王盛荣心头一紧,挥手示意战士们加快步伐。村口的小屋火光摇曳,喊杀声此起彼伏。他远远看见两个警卫死守门口,与民团激战,屋内的情形却看不真切。“坏了,主席有危险!”王盛荣低吼一声,带领战士们冲向战团。他瞥见屋内,毛泽东因病卧床,脸色苍白,动弹不得。民团的人马越聚越多,子弹擦着墙角飞过,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 危急时刻,王盛荣灵机一动,绕到民团背后,猛地高喊:“停手!你们被包围了!”民团头目一愣,回头张望的瞬间,王盛荣果断开火,战士们一拥而上,迅速控制局面。他冲进屋内,顾不得多言,背起毛泽东就往外跑。寒风刺骨,身后追兵的叫嚣不绝于耳,王盛荣咬紧牙关,步伐未停,直到将毛泽东带到安全地带。 那一夜,毛泽东拍着王盛荣的肩,声音低沉却坚定:“小王,你救了我一命。”王盛荣腼腆一笑,只说:“这是我该做的。”可谁能想到,这场生死营救,竟成了两人命运交织的起点? 王盛荣并非天生的英雄。他1907年出生于武汉武昌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码头苦力,母亲靠卖筷子补贴家用。13岁那年,家里再也供不起学费,他辍学到纱厂当童工,瘦小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工厂的机器轰鸣,工友的叹息,点燃了他心中的火苗。1920年代,项英在武汉推动工人运动,王盛荣投身其中,凭着一腔热血加入共青团。1927年,他在汉口紧急会议的安保工作中首次见到毛泽东,那时的他不过20岁,却已展现出过人的胆识。 1930年,王盛荣被派往苏联学习,归国后投身中央苏区,担任少先队总队长,带领7000余名少年成为红军后备力量。他的才干与忠诚,让他成为1931年中革军委委员,与朱德、彭德怀等人并肩作战。然而,真正让毛泽东对他刮目相看的,是1933年的一次秘密任务。 那年,上海局因中央苏区搬迁陷入资金困境。红军在樟州缴获一笔巨款,决定派人运送3.5万美元到上海。前两次派出的同志却携款潜逃,人财两空。第三次,组织选中了王盛荣。他从邓颖超手中接过装钱的箱子,眼神如铁:“我一定送到!”从江西到广东,再到香港,他与几名同志化装潜行,躲过层层盘查,最终将资金完整交给陈云。回到苏区,毛泽东听闻此事,点头称赞:“王盛荣,靠得住!” 新中国成立后,王盛荣本该大展拳脚,却在1952年蒙冤,官职从重工业部副部长降至中南工程局副处长。 1957年,武汉的夏日,毛泽东视察汉阳轧钢厂建设,偶然问起:“王盛荣现在做什么?”当得知他仅是个副处长,毛泽东勃然大怒,召来周恩来:“恩来,这中间有误会!王盛荣绝不是那样的人,查清楚!” 调查很快证实,王盛荣确被冤枉。毛泽东当即下令,将他提拔为湖北省冶金厅副厅长,享受副省级待遇。王盛荣闻讯,眼眶微红,喃喃道:“主席还记得我……”从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为武汉的工业建设呕心沥血。 王盛荣的故事,像一粒砂砾,平凡却闪光。他用行动证明,忠诚与担当能穿越时间的风霜,赢得信任与尊重。 王盛荣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传奇,也折射出新中国初期工业建设的艰辛与激情。1950年代,武汉作为“中部工业重镇”,承担了国家“一五计划”中多个重点项目,汉阳轧钢厂便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记载,湖北省冶金厅在这一时期负责协调钢铁生产,直接推动了武钢等企业的崛起。 王盛荣作为副厅长,参与了多项技术改造与管理优化,为武汉工业奠定了基础。他的故事提醒我们,革命与建设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无数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0 阅读:0
我心凛雨

我心凛雨

一腔热血 骨子里带着点隐隐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