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墓说起——《道德经》。 终南山,自古至今多道人, 终南山也成为道教圣地和重要发源地。 全国多地都有老子墓或纪念祠, 但唯有终南山的老子墓,纪念祠等, 历史更深远,记载更全面,实物更丰富, 被历代官方,民间所认可。 一、终南山老子墓的“权威性 1. 历史文献支撑 最早见于唐代文献《玄门圣记》,称老子“葬于槐里之南太一山下”(今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宋代《长安志》等亦有呼应。 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明确记载“周老子墓在盩厔县(今周至)东南三十里终南山”,与今存墓址吻合。 2. 官方与民间双重认可 唐代起,皇室以老子(李耳)为祖先,曾在终南山建宗圣宫(今楼观台景区),历代帝王如唐玄宗、宋真宗等均有祭祀记录。 民间奉老子为“太上老君”,终南山墓址旁的楼观台道观为道教全真派祖庭之一,香火延续至今 二、历史遗迹与传说 1、紫气东来,老子居楼观台著书讲经。 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结草为楼,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晓将有真人从此经过,后来老子西游入关,被尹喜迎入草楼。老子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著下《道德经》五千言。 2、说经台:是老子面授弟子之地,也是老子讲授《道德经》的地方,这里保存着众多的古建筑和碑刻,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3、宗圣宫遗址:中国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始建于唐武德二年,是楼观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现仅存部分建筑遗迹,但仍能从中感受到当年的宏伟气势。 ,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有“天下第一福地”碑、《楼观先师传碑》、元雕石牛、三清殿石狮等文物古迹。 4、 老子手植银杏:位于宗圣宫遗址内,是一棵千年古木,姿态奇伟,每年秋冬时节,树叶金黄,极为壮观。 5:延生观:相传是唐代玉真公主修道的地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周围环境清幽,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6、化女泉:相传老子为了考验弟子徐甲,将一块石头化为美女,徐甲见色起意,被老子识破,遂将其化为泉水,这就是化女泉的由来。 三、道教文化根源: 1、 作为老子著《道德经》和讲授《道德经》的地方,楼观台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源头,对道教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2、历史文化传承:楼观台保存有大量的历史碑刻,如唐代《大唐宗圣观记碑》、宋代米芾“天下第一山”行书、苏轼题字等,这些碑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终南山自古多道士: 1、历史文化渊源:终南山是道教思想发源地,老子在此为尹喜授经讲经,形成《道德经》,孕育推动了道教思想诞生发展。这里还留存众多与道教相关的历史遗迹,如楼观台的说经台、老子祠等,吸引着道士们前来朝拜与修行。 2、自然环境优越:终南山景色秀丽,有高山峻岭、溪流瀑布、峡谷林海等景观,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能让道士们在宁静环境中修身养性,契合道教追求清静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修行场所。 3、政治因素推动:唐代李唐宗室奉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对楼观道特予青睐,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等建筑。在官方的支持与推动下,大量道士汇聚终南山。 4、教派发展繁荣:长期以来,终南山隐居修炼的高道大德辈出,促进了道教门派的萌芽、诞生与繁荣。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楼观道派,唐代钟离权、吕洞宾等在此隐遁修炼,推动“钟吕金丹派”诞生,金元时期王重阳又在此创立全真派,这些教派的发展吸引了众多道士前来学习交流。 五,终南山成为现代人隐居首选地。 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自然与环境的吸引力 终南山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拥有秦岭山脉的自然屏障,山中沟壑纵横、村落隐蔽,部分区域交通不便,能提供物理上的“隔离感”,帮助人暂离世俗喧嚣。 二、文化与精神的寄托 作为传统隐居圣地,终南山承载着老子、王维等先贤的隐逸精神,吸引对东方哲学、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 部分人希望通过山居生活冥想、禅修或研习国学,缓解焦虑、寻找生命意义,甚至将其视为“现代修道”。 三、对现代生活的“逃离” 1、 规避城市压力 2、远离复杂人际关系,重建生活节奏。 四、实践理想生活方式 1、部分隐居者尝试自给自足(种菜、砍柴、收集雨水),寻求别样生活。 2、诗人、画家、写作者等以山居为灵感场域,借自然环境激发创作力。 五、社群与亚文化影响 终南山已有相对成熟的“隐士社群”,新人可通过前辈指引快速适应山居,降低生存门槛。 结束语, 终南山因道教之祖在此著经, 讲授《道德经》而闻名, 终南山因其地理环境, 吸引着巡道问道修道者。 而老子墓就是这一见证者。
从老子墓说起——《道德经》。 终南山,自古至今多道人, 终南山也成为道教圣地和重
在哪里呢
2025-05-03 11:38: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