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院士,最近这两天,不知您是否还能安枕入眠呢?
事情的起因是您的两位孙女,分别在2022年和2023年,都成功考入了协和医学院那备受瞩目的4 + 4博士项目。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情,从这件事里,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彰显了孩子自身卓越的优秀品质。要知道,协和医学院每年仅仅招收30人,其竞争的激烈程度简直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 两个孩子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无疑证明了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成功,也凸显了孩子自身强大的个人能力。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个人的能力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当下,在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有不少医学院都采用了4 + 4医学博士的培养模式,学生经过8年的学习,毕业后便能直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然而,这种培养模式真的合理吗?那些从4 + 4医学博士项目中毕业的学子,真的能够胜任实际的医疗工作吗?我觉得,医学领域可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探讨,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 医学培养本就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4 + 4模式的初衷或许是为了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医学本质上是一门经验科学。临床实操中的那种“手感”,以及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急处置判断力,绝不是单纯依靠理论的堆砌就能够练就的。 这就好比老中医诊脉,需要经过长年累月地接触各种病症,通过亲身感悟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外科医生拿起手术刀时的稳、准、狠,也必须是在无数次的手术室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如果8年的学制过于偏重科研而轻视临床实践,那么培养出来的博士很可能擅长撰写论文,却在面对真实的病床时显得力不从心。对于救死扶伤这一神圣的职业来说,这无疑会出现一种“屠龙术”与“杀猪刀”的错位感,空有一身高深的理论,却无法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当然,对于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劣,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但医疗行业是一个容不得半点差错的领域,我们不妨多听听一线医生的反馈意见,让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更加贴近临床的实际需求。或许,这样比单纯追求学历的“含金量”要实在得多,也更能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医学人才。
用户10xxx25
把两个孙女也搞进去了那个所谓的4+4!
大海捞针
学阀、医阀
用户17xxx19
老奸巨猾,一看就是反派!
花椒大料
院士的儿子、孙子,是博士,很正常。我们农民工的孩子,即使是黑白看书读8+8,也要承认比人家4+4差,基因遗传,有争议吗?
用户10xxx66
如果大家都是院士,你能把好事给别人吗?这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春华秋实
是凭自己本事考上的?[哭笑不得]
ofcourse
除了规避了考试和竞争,院士的两个孙女可能真的能学到一点医术。4+4是特权行为,不是非搞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