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医学泰斗陈菊梅躺在床上,打完麻药,平静做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拔光

玉尘飞啊 2025-04-29 11:52:49

1972年,医学泰斗陈菊梅躺在床上,打完麻药,平静做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拔光我所有的牙齿、摘掉扁桃体、切掉阑尾! 麻醉剂开始生效时,这位47岁的传染病专家嘴角还带着未退的浮肿。这个看似疯狂的决定,拉开了新中国医学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奋斗篇章。 陈菊梅出生在浙江天台县普通农家,1925年的中国农村,女娃娃能读完小学都算稀罕。 可这丫头偏不信邪,每天走二十里山路去县城读书,书包里揣着烤红薯当干粮。1945年抗战胜利那年,20岁的她硬是考进浙江医学院,成了十里八乡第一个女大学生。 1949年毕业分配到上海第二人民医院时,年轻的女医生总被病人误认为护士。有回急诊室送来个肠梗阻患者,值班男医生还在路上,陈菊梅抄起手术刀就进了手术室。 等主任医师赶到时,她已经完成了关键处理。从那天起,再没人敢小瞧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 1954年国家选派留学生,陈菊梅的名字出现在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名单上。 零下三十度的冬夜里,她裹着借来的棉大衣在图书馆抄资料,手指冻得握不住钢笔。两年后带着全优成绩回国时,行李里装着二十多本手写医学笔记,还有三件磨破袖口的白大褂。 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科迎来新主任那天,走廊里躺着三十多个肝炎患者。当时国内对病毒性肝炎几乎束手无策,病房里飘着绝望的气息。 陈菊梅查房时发现个细节:多数危重病人眼白泛黄,尿样颜色深得像浓茶。她开始每天记录两百多份病例,半年时间写满六个笔记本。 研究刚有眉目,命运却给了当头一棒。1970年抢救乙型脑炎患者时,陈菊梅感染了乙型链球菌。 连续高烧引发肾小球肾炎,双腿肿得发亮,牙床溃烂得吃不下饭。同事们都劝她卧床休息,可看着实验室里培养到一半的病毒样本,她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 手术那天,护士长捧着拔下来的牙齿直掉眼泪。这些牙齿多数已经松动,牙根带着发炎的黑斑。主刀医生后来回忆:"从医三十年,没见过这么狠的病人。"术后第七天,陈菊梅挂着吊瓶出现在实验室,说话漏风却坚持指导实验。 转机出现在1974年冬天。助手发现中药房送来的五味子样本对转氨酶有抑制作用,陈菊梅带着团队连夜测试。 连续十八个小时的实验后,培养皿里终于出现期待中的变化。后来定型的"肝得安"药丸,最初是用实验室饭盒当模具压出来的。 这款橙褐色药丸改变了几十万人的命运。河北农民老张抱着必死决心进医院,三个月后揣着药方回家了。 内蒙古教师小王肝功能恢复正常,重新站上了讲台。到1978年,全国重型肝炎死亡率从八成五降到四成,302医院走廊里开始出现患者送来的锦旗。 新世纪到来时,76岁的陈菊梅本该退休享清福。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老太太半夜接到电话,二话不说就往医院赶。 在隔离病房连续工作38小时后,她发现个关键现象:患者胸片呈现的磨玻璃影与病毒载量存在特定关联。这个发现被写进全国防疫手册,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汶川地震那年,83岁的陈菊梅带着医疗队直奔震中。在垮塌的教学楼前,她拦住要喝生水的救援队员:"水里可能有尸碱,烧开再喝!"这句话后来被印成标语贴满灾区。 有年轻医生担心她身体,她指着废墟上的红十字旗说:"这颜色染上去的,哪有褪色的道理?" 95岁生日那天,陈菊梅还在出门诊。助手要给她办退休宴,她摆摆手:"留着钱多买几台离心机。"诊室里常年备着软垫椅子,不是给她自己坐的——那是给体弱的肝炎患者准备的。有次给年轻医生示范触诊,她特意把手焐热了才放在患者肚皮上。 2021年初冬,96岁的老人安详离世。按照遗嘱,她的遗体被送往首都医科大学。 解剖课上,学生们面对的不只是医学标本,更是一段用生命写就的传奇。实验室里那台老式显微镜还在工作,金属支架上依稀可见常年握持留下的指痕。 从黄浦江畔到莫斯科雪原,从肝炎病房到抗震帐篷,这位女医生用毕生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她拔掉的三十二颗牙齿,如今静静躺在军事医学博物馆的展柜里,每道裂痕都在诉说着医者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本文依据来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公开档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年第3期、人民卫生出版社《新中国传染病防治史》、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2018年专访实录)撰写

0 阅读:81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