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去世后,原配妻子朱安的生活费,由许广平供应。但6年后,许广平突然不再给朱安生活费。已经欠款4000多元的朱安,决定拍卖鲁迅遗物。许广平知道后,马上找人阻止,一句话便让朱安当场痛哭。 朱安虽然名义上是鲁迅的太太,但她在周家的处境,几乎相当于一个保姆:伺候婆婆、服侍鲁迅、操持家务…… 更糟糕的是,结婚30年,他们从来没有夫妻之实,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少之又少。 原本鲁迅就不想娶朱安,是母亲周老太太强塞给他的。对于这场包办婚姻,鲁迅采取的态度是“不拒绝、不接纳、不离婚”。 在感情上,鲁迅从来没有给过朱安一星半点的爱;但在生活上,却从来没有亏待过她。 鲁迅在世的时候,每个月都会给朱安生活费,因此朱安从来没有为钱发愁过。 即使后来鲁迅跟他的学生许广平同居后,也会每个月固定给朱安邮寄100元,有时还会接济朱安的娘家人。 那个年代的100元,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10000元甚至更多,足够朱安和周老太太两人的花销了。 对于鲁迅和许广平同居这件事,朱安一开始心里是不舒服的,但很快就想通了。 那个年代,男人娶妻纳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要她还是周家太太,衣食无忧,就足够了。 于是,鲁迅跟许广平 同住,朱安则跟婆婆同住,彼此和谐无碍。 朱安说:“看来我这辈子只能服侍娘娘(婆婆)一个人了,万一娘娘归了西天,从大先生一向的为人来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让朱安意想不到的是,鲁迅会先婆婆一步离世。 1936年,鲁迅在上海去世。远在北平的朱安很想去参加葬礼,但由于婆婆年岁已高,行动不便,她也只能作罢。 朱安在家里摆上祭品,对着鲁迅的遗像,无言落泪。 此后,不知道是否出于鲁迅的嘱托,总之许广平承担起了周老太太和朱安的生活费。 许广平在给朱安的心中说道:“我会一直负责你和周老太太的生活来源,也许费用不会太多,但是绝对不会让你们挨饿。” 1943年,周老太太也去世了,只剩下朱安一个人生活,她变得很没有安全感。 一开始,许广平仍然每月寄钱来。但那时的北平被日寇控制,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十分艰难。 朱安身体不好,需要长时间吃药。她拿到的生活费,除去买药之外,已经所剩无几。即使每天只吃清粥小菜,也只能勉强度日。 她写信给许广平,诉说自己的艰难处境,或许是希望许广平能给多一些生活费。 可没想到,许广平不仅没有多给,1942年直接停止了对朱安的供应。 朱安急得不行,写了很多封信给许广平,却一直联系不上。 没办法,朱安只能借钱过日子,前前后后欠下了4000多元“巨款”。 终于,能借的人都借遍了,朱安的生活再次陷入绝望。 就在她走投无路之际,鲁迅的二弟周作人给她支了个招:拍卖鲁迅藏书。 朱安糊里糊涂地接受了,报纸上刊登了这一消息。 许广平得知后,马上联系鲁迅在北平的朋友,让他们前去阻止朱安。 鲁迅朋友见了朱安,直接说道:“无论如何,鲁迅的遗物都不能拍卖,要好好保存!” 朱安一听,心里的委屈和愤怒全都涌了上来,她大声吼道:“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鲁迅的朋友告诉她,许广平被日本宪兵逮捕,饱受酷刑折磨。 朱安听完当场痛哭,知道自己错怪了许广平,从此以后再也没提过要卖书。 后来,两人恢复了通信,朱安还曾多次邀请许广平到北平同住,当成家人一般对待。 1947年,朱安病入膏肓,留下遗愿:希望死后能够葬在鲁迅身边。 夫妻同葬,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朱安的意愿却遭到许广平的反对。 许广平打算将朱安葬在周老太太旁边,她托北京的亲友去办,但没能办成。 最终,朱安被葬在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后来,朱安墓惨遭破坏,如今已经找不到一点痕迹了。 朱安寂寞地活了大半辈子,最后寂寞地离去,如果不是“鲁迅的太太”这个头衔,世间恐怕不会有人记得她这么一个普通女子。 可也正是因为这个头衔,她才会活得那么卑微,连一个女子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更没能留下一儿半女。 虽然在生活上,鲁迅从来没有亏待过她,但这终究弥补不了心灵上的空虚。 令人更加感慨的是,朱安从来都不怨不恨,不争不抢,甘心情愿守着太太的头衔过日子。 鲁迅回家,她便尽心服侍,卑微讨好;鲁迅走了,她也不哭不闹,委曲求全。 旁人为她感到酸楚而痛心,她自己却认命而知足。 或许,这就是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文化的女子的悲哀吧。真是可悲可叹!
一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识:1澳门,没有上海浦东机场大。2泰国,不禁qian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