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族及知识分子不仅仅重义轻利,而且还能够轻生!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确实崇尚

咏棣评这个好的情感 2025-04-21 23:45:28

古代贵族及知识分子不仅仅重义轻利,而且还能够轻生!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确实崇尚“主辱臣死”、“重义轻生”的价值观,这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除了大家知道的陈婴、公孙褚灸、介子推,还有许多人物和事迹体现了这种精神,以下再举几个例子: 1. 伍子胥与渔父: 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他逃亡途中,一位渔父渡他过河。伍子胥安全后,渔父为了不泄露他的行踪,毅然自沉江中。这体现了平民为了信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气节。 2. 侯嬴与信陵君: 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是信陵君的门客,年事已高,为了成就信陵君的义举,他献计窃符,并北向自刭。侯嬴为了信陵君的“义”,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体现了他对“义”的坚守。 3. 豫让与智伯: 豫让是晋国智伯瑶的家臣,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他先是“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后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甚至“吞炭为哑,变其音”,最后行刺未果,请求“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豫让对智伯的忠诚和“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被后世传颂。 4. 程婴与公孙杵臼: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朔被屠岸贾所害,赵朔的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赵朔的遗孤,定计由公孙杵臼牺牲自己,抱住假扮赵氏孤儿的陈婴的婴儿,而程婴则带着真正的赵氏孤儿隐居山中。公孙杵臼牺牲自己保全了赵氏孤儿。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义”和承诺,一个牺牲了自己,一个承受了自己儿子活活甩死的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5. 触槐而死的义士: 《左传》中记载了多个为了维护国君的尊严或自己的名誉而触槐而死的义士,例如齐国的“雍门子狄”。这些行为虽然极端,但在当时被认为是维护“义”的壮举。 总结:这些例子都体现了春秋时期贵族、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对“义”的重视,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一方面是当时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与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相契合。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主辱臣死”的极端行为在后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例如在明清时期,对于“忠”、“义”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物和事迹都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忠义”精神的重要象征。

0 阅读:0
咏棣评这个好的情感

咏棣评这个好的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