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刚经历完长征的毛主席,接受了记者斯诺的采访,只见毛主席裸露的胳膊,那

熹然说历史 2025-04-17 09:57:38

1937年,刚经历完长征的毛主席,接受了记者斯诺的采访,只见毛主席裸露的胳膊,那一刻,众多人不由得感到心酸.... 1936年的一个清晨,43岁的毛泽东迎着朝阳走出门外,他的身形消瘦,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褪色军装。这位刚刚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领袖,并没有丝毫领导者的排场,就像是一位普通的战士。 几个月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一种"拿着脑袋去冒险"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陕北红区的旅程。在宋庆龄的支持下,斯诺和美国医生马海德一起,带着两架照相机和24个胶卷,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成为第一批到达红色苏区的西方记者。 当斯诺进入根据地时,与他想象中完全不同的情景令他震惊。他听到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红军为"我们的军队",看到红军战士经过农民的果园时没有一个人去摘那些果子。这与他曾经见过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到达保安县后,斯诺受到了红军的热情接待。为了方便他的采访工作,红军给他和马海德每人发了一匹马和一套军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斯诺终于见到了毛泽东,这位被蒋介石悬赏25万银元的共产党领袖。 "只见主席一身朴素的军装,已洗得褪了色,还打了几处补丁。"斯诺在笔记中这样记录。更让他惊讶的是,当晚九点他受邀去毛泽东的住所时,发现那间窑洞极其简陋,最好的家具就是一床蚊帐,整体条件甚至比不上他住的招待所。 从那天起,斯诺每晚九点都会与毛泽东在窑洞内长谈至深夜。经过多次交流,斯诺发现无论是时政、军事、经济还是文化,毛泽东都能侃侃而谈,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不禁称赞毛泽东是"窑洞中的预言家"。 最初,毛泽东并不愿意谈及个人经历。当斯诺拿出一长串关于毛泽东个人生平的问题时,毛泽东果断拒绝了。斯诺不甘心,便用了一个巧妙的激将法:"外面有人说您是狂热分子,是个无知的农民,是个半死不活的肺痨病人,还散布您死亡的传闻。您也该纠正一下谣言了。"这番话终于打动了毛泽东,他同意向斯诺简单讲述自己的生平。 这张戴着八角帽的毛泽东照片,如同一颗"巨型炸弹",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轰动。当斯诺带着16本采访笔记和24卷胶片离开陕北时,旅途中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意外。在返回的路上,因为太过疲惫,斯诺在车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装有全部采访资料的麻袋不见了。四个月的心血差点付诸东流。经过打听,他得知麻袋被丢在离西安50里外的军火库。斯诺不顾路途遥远和危险,折返回去,终于找回了这些珍贵资料。 回到北平后,斯诺立即着手整理在苏区的见闻,很快写出了30篇关于红军生活的通讯。他在《密勒斯评论报》上发表了《毛主席访问记》,并配上了那张著名的照片。美国《时代》杂志以2000美元的高价买下这张照片,刊登在生活副刊上。照片上的毛泽东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展现出一位革命领袖的气质与风范。 这张照片的传播,让蒋介石震怒不已。但更重要的是,1937年10月,斯诺根据自己的采访经历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了。这本书在英国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一个月内重印三次,销量超过10万册。随后,它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传遍全球。在中国,为了避开蒋介石的审查,这本书的中文版被改名为《西行漫记》,于1938年在上海出版。 《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打破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息封锁,粉碎了工农红军是"土匪"的谣言。通过斯诺的笔触,世界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为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而战的正义力量。这本书影响深远,促使许多爱国志士和外国友人奔赴延安。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就是在读了这本书后,毅然决定前往中国抗日前线,最终为中国人民献出了生命。 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成了"斯诺迷",经常邀请他到白宫,了解中国的局势。这为后来中美友好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因与中国的密切联系受到美国当局的排挤和迫害,被迫移居瑞士。直到1960年10月,在分别21年后,斯诺和毛泽东才得以再次相见。两位老友有太多话要诉说,斯诺珍惜这次回到中国的机会,到处走访,进一步了解新中国的发展。 1970年,已经病重的斯诺再次来到中国。在与毛泽东的会谈中,毛主席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不管是以旅游者身份还是以总统身份都受欢迎。"这一信息传达给尼克松后,促成了中美关系的重大突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斯诺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历史性时刻,他在尼克松访华前一周去世了。临终前,他用最后的力气喊出:"我……热爱……中国!" 遵照斯诺的遗愿,中国将他的一半骨灰撒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而那顶曾经用来给毛泽东拍照的八角红星帽,被斯诺的妻子送回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珍藏,成为中美友谊的见证。

0 阅读:49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