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拔,其实分了好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换汤不换药的名片型提升,你觉得自己大堂经理做久了希望要进步啊,那大堂总监如何?工资不变,日常工作不变,就是名头听上去好听点。
这是管理者用来稳定军心的一种方式,反正没什么成本,就是重新帮印一盒名片而已。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里,人人都是总,个个都是首席。这种就没必要去分析了。
第二种晋升,是扩张型晋升。
简单说就是管理者带领下的团队把事情做好了,上面给了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员编制。这时候有些打工人会默认自己也会水涨船高。
其实不是。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没错,每个人在职场都是自私的,也都会夸大自己的贡献,包括你的上级。
这就是你原地不动的关键所在,你做的贡献大不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你的领导看不到你的价值。
另外,管理者有山头文化。山头是什么,就是一方面集聚自己势力来完成任务,一方面卡住别人的脖子不让完成任务。
打工人看到的是山头,是部门墙,而这在管理者眼里就是自己的心血,那这时候管理者就会把扩张看做是对自己的奖励,并不会默认就需要给下面的员工进行晋升的。
而且,这可以变成自己重新整顿内部的机会,谁上,谁不上,我说了算,一次“赏功罚过”的机会就出现了。
管理者在沾沾自喜的时候,新员工或者基层员工就刚好可以对自己进行工作模式转变,从100%做实事,到开始增加整套路的含量,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变换展现。
打工人面对扩张型晋升,有个好处就是,在最后敲定之前有个准备期的。
混迹职场的都知道,团队要扩编了,不会是今天去上班突然接到通知,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在日常工作里面感受到,有的是亲眼看到业务的扩大,有的是靠茶水间的八卦。这时候留给了打工人充分展现自己“新价值”的机会。
第三种晋升,补位型晋升。一个合理的团队,各种职位肯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但是现在很多行业人员流动性都很高,哪怕是团队没有扩张,也会突然由于其他同事职业生涯变化,空出位子。这时候管理者就需要找人来补位。
在职场你肯定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走了一个主管,又招来一个主管,就是不从内部晋升。其实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想,就知道为什么他会做这样的决策。
内部晋升就需要考虑公司其他人的想法,为什么选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是不是有这么一个人让大家都服气?如果有这样的人,提上去会不会对他的位置有所威胁?这就是本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