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一种古老的战术,军事指挥家运用的非常多。有

杨阜与过去 2025-01-20 19:46:08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一种古老的战术,军事指挥家运用的非常多。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失败的结局。那就是声东没做好,被看穿,自然也就无法击西了。 采用声东击西,一般是进攻方主动出击,不是防御方被动应付,目的是在“西”,但能不直接“击西”。所以,声东其实是击西的手段,而先声东,是为了让敌方指挥员作出错误判断,迫使敌方分兵于东。从而在击西时,可以更主动,更容易。 因此,声东就有瞒天过海的意思。它的特色之处,就是在东与西的战术交错迷惑方面。声东是假,是虚,但要做足文章,大张旗鼓,公开示敌,如果太假太虚,敌方就不会上当了。击西却要不露任何迹象,但实际上还要做足进攻准备。不但要瞒住敌方、甚至不能让己方广为人知。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比如,当初孙庞斗智,孙膑和庞涓本质上是围绕着解救赵国作战,而孙膑却去攻击魏都大梁,也是一种声东。孙膑不仅是要庞涓被迫从邯郸撤围,还要邀击庞涓于半途。所以迫使庞涓的撤军只是达到一半的目的,真正击西,“西”选择在哪里?这就有了技巧了。 很多人认为声东击西的声东,只能是虚晃一枪,但如果是太假,对手是不救的。所以,我认为有一种声东击西,应该是攻其所必救。 虚晃一枪的声东击西,其实是对防御方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防御方的统帅和将领特别谨慎。 除了统帅能作出战略的前提预判外,还需要防御“东”方的下属,做出正确判断,不要慌慌张张就求救兵。本来进攻方搞声东,只是派了一个团作战,下属慌慌张张,谎称进攻方是一个旅,一个师,甚至一个军,这样也就严重地干扰了统帅的判断。

0 阅读:0
杨阜与过去

杨阜与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