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村位于青岛胶州市九龙街道办事处东南部,距办事处驻地3.5公里,东接产业新区,西邻西营村,南连产业新区,北邻少海新城。全村有郑、邱、李、张、王、姜、鲍、包、金、隋等姓氏, 郑姓、邱姓人口较多,分别占80%、15%。 据传李姓150年前,张姓100多年前由即墨西府村分别迁入该村。相传明嘉靖万历年间郑江、郑海兄弟由海曲(五莲的后长城岭)经郯城辗转来此定居,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因村南有古代的兵营“头营口”,遂命村郑家营子。后又因与西营相邻,遂改称为东营村。 东营村明、清两朝均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胶州济实乡;民国时期属山东省莱 胶道胶县陈圣区东海安社;日伪时期属青岛特别市胶州区办事处营房乡;1947年属滨北专区胶县三区东营乡;1958年属胶县营海人民公社:1984年属营房镇;1993年属胶州市营海镇;2009年9月属营海街道办事处;2012年12月属九龙街道办事处至今。该村已经拆迁改造。 该村明代就是胶城海上通道的重要堡垒,曾在此设有烟墩和炮台,到清雍正 十三年(1735)把水师营迁到头营子(村北)。该村村北明水滩是石河场煎盐的地方,古时,明水滩很大,这里曾是晒盐的地方,后来建成石河场,用来熬盐,俗称煎盐。 该村曾有古台、古庙、古碑、一湾、一树。南峰台,即烽火台,位于村南100米处,现盐场院内。龙王庙、关公庙,位于村东北,建国后拆除。龙头碑,位于村西,碑顶雕刻攀龙,是清朝时为郑宗宏的婶子竖的节烈碑,系慈禧太后亲批,上书“金石同贞”四个大字;秃头碑为郑可建立,上书“烈节可风”四个大字;郑宏碑是村内群众为纪念护村小英雄郑宏立的纪念碑。清水湾位于村西北,有1亩水面,水清见底,祖辈吃水于此,老人说湾底有参,不管天旱天涝、天热天冷,湾底不臭,不招蛤蟆蚊子,后湾平。古树,柘树,约三四百年,位于村西北角,距村委600米处,已被砍伐。 该村靠海,以捕捞为主,主要有鲳鱼、黄花鱼、鲅鱼、带鱼。近20年以鳗鱼、 面条鱼为主。该村有一座码头。码头1988年重建,1999年建成,可停船100多艘;后来又投资扩建,可以停泊400艘船,而且可以停泊300吨的大船。 该村至今还流传着郑宏碑的传说。相传清康熙年间,东营村与三角村因滩涂 归属打起了官司。两村族长由区打到州,由州打到省,最后打到北平。当时郑宏才十八九岁,出于好奇,也随该村族长来到大堂,三角村诬说东营侵占滩涂,东营代表递上“滩贴”(相当于今天的土地证)证明自己产权,但大堂的主审因为三角村的刘姓是诸城逢哥庄刘镛同宗,偏袒三角村,竟故设困局,宣布“滩贴”过期。此时郑宏上前说“启禀大老爷,我们刚刚交过的钱粮银子就是按这张“滩贴”交的。为什么交钱粮银子的时候“滩贴”好使,现在打官司的时候这个“滩贴”就不好使了呢?”堂上的大老爷寻思了半天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只好重新宣布“滩贴”有效,将滩涂判归东营。 第二天,三角村的族长为向东营道歉举行了一个宴会,请东营的族长,并特别邀请郑宏,特地在郑宏的酒中下了慢性毒药,郑宏中毒而死。村民为了纪念他,专门立了碑。此碑建国前被毁。
东营村位于青岛胶州市九龙街道办事处东南部,距办事处驻地3.5公里,东接产业新区,
念寒评评你好趣事
2024-12-20 09:13: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