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去世后留下了数千元的欠条,他明明不富裕,生前却喜欢高消费,以至于妻离子散。很多人对路遥的行为表示不解甚至反感,然而这背后却折射出一位农民对于自尊心的执着维护,也代表了那个时期许多农民的心理状态。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让不少农民感到格格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与城里人有着显著的差异。 渐渐地,“农民工”这个词汇开始带有某种贬义色彩。 一些城里人高傲地看待来自农村的人,认为他们是乡巴佬、穷哈哈,认为他们的到来影响了城市的形象。虽然持有这种观点的只是少数人,但却给广大农民工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路遥就是其中的一员。与其他农民不同的是,他受过较高的教育,也在城里生活过一段时间。然而,他对于自己农村出身的身份却异常敏感。 路遥从事的是文学工作,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而从事这份工作的大多是城里的文化人。 因此,路遥时常会因自己的农村出身而感到自卑,于是他便想要通过外在的包装来提升自己的形象。在与朋友聚会时,他会选择高档的饭店,平时的穿着也都是名牌。 然而,路遥的收入并不高,经常需要借钱度日。这种生活状态让他在朋友面前丧失了颜面。但为了生活,也为了能在更多人面前保持他风光的一面,他不得不做出选择。 他所谓的选择,就是在朋友面前并不那么奢侈,只要能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觉得他是一个混得不错的人,路遥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想要维持这种表面风光,他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比如,家里的亲戚认为路遥在城里混得好,就想让他帮忙找工作。 路遥无法拒绝,他很看重面子,对于介绍一般的工作他都觉得不足以彰显他的地位。于是,他开始放下身段,向一些领导示好,只为了能给亲戚安排一个像样的工作。 久而久之,路遥对于自己的处境越来越不满,这种不满也体现在了他的小说作品中。 从路遥的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的男主角往往都是出身贫寒,但努力上进,最终得到了富家小姐的青睐,并且周围美女环绕。 这其实是路遥内心深处渴望而无法得到的生活。他只能在小说中满足这种欲望,而在现实生活中,路遥的生活却一团糟。 为了满足虚荣心,他把赚来的钱几乎都花在了吃穿上,连家庭都不顾。最终,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他,这让他深受打击。 1985年,路遥开始筹划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了丰富小说的内容,他亲自深入煤矿与工人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这部小说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并发表,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因为小说的男主角描绘的正是一位普通农民通过努力奋斗实现翻身的经历。 这对于当时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精神支柱。他们在城里遭受轻视,很容易迷失自我和奋斗的方向。 而《平凡的世界》则给他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只要努力奋斗,农民也可以发家致富,甚至可以娶到漂亮的媳妇,哪怕是富家小姐也会为你倾倒。 这是一部属于农民的爽文,激励了一代人为之奋斗。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铭记这部小说! 然而,路遥并没有因为这部小说而富裕起来。《平凡的世界》在发表时稿费并不高,而路遥在小说完结前几乎就预支完了所有的稿费。 这期间他购买各种名牌服装、享用高档西餐,试图以这种高消费来挽回他曾经失去的颜面。然而,这却让他的生活陷入了更加困窘的境地。 路遥的朋友张晓光就透露过,路遥在完成《平凡的世界》后生活依旧拮据。为了生计,他甚至找张晓光推荐一些企业老板,希望利用自己的名气为那些企业撰写文章来赚取稿费。 路遥的五弟王天笑也表示,在路遥去世后留下的遗产中仅有一万元的存款,但却有几千元的欠条。由此可见路遥生前的生活有多么拮据。 也许这就是路遥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他渴望被更多人认可、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渴望摆脱自己过去的身份标签。 信息来源: 海波:路遥的“穷”和“大方”--新民晚报
路遥去世后留下了数千元的欠条,他明明不富裕,生前却喜欢高消费,以至于妻离子散。很
洋洋爱说史
2024-11-29 17:14:28
0
阅读: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