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射程不够,所有人都建议多加助燃剂,唯独一个年

福星徠说事 2024-10-15 11:12:22

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射程不够,所有人都建议多加助燃剂,唯独一个年轻人,他站了起来,指着设计图,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加,一滴都不能加! 1964年,中国西北荒漠,一批年轻人正为一枚“倔强”的导弹焦头烂额。 这枚肩负重要使命的“东风-2A”导弹,第一次发射就让大家吃了一惊——射程不够,没能飞到预定的目标。 当时,大多数专家倾向于增加燃料,毕竟,燃料越多,推力越大,射程自然更远,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然而,一位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却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给火箭“瘦身”,减少600公斤燃料! 年轻人名叫王永志,时年32岁,初出茅庐,却敢于挑战权威,在一片质疑声中坚持自己的判断。 最终,钱学森拍板:按小王说的办! 事实证明,王永志的方案大获成功,“瘦身”后的导弹精准命中目标,他也因此一战成名,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传奇。 王永志1932年出生在辽宁昌图,家里是给地主种地的佃户。 雖然家裡條件不好,但他從小就展現出很強的學習能力。7歲時,他在八路軍區的昌北中學讀書,後來被保送到東北實驗學校。20歲那年,他成功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一切都还在起步阶段,航空航天领域更是几乎从零开始。 怀揣着“航空报国”的理想,王永志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先进知识,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前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的机会。 在异国他乡,王永志更加刻苦钻研,废寝忘食,潜心于飞行器设计和飞机设计的研究。 1959年,王永志顺利毕业,毅然放弃了在苏联的优渥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加入了钱学森领导的航天团队。 回国后,王永志立刻投身到导弹研发的热潮中。 从“东风-2A”到后续一系列导弹的研制,他始终冲锋在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王永志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他的目光,始终望向那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 中国在70年代就开始尝试载人航天了,但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了。 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国航天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会。 1988年,美国休斯公司看中了中国的长征火箭,想找中国帮忙发射他们的卫星。 王永志意识到,这是个推动中国火箭技术发展、积累资金和经验的好机会。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国成功研制出“长二捆”火箭,并于1990年成功发射,为中国火箭商业化发展打开了大门。 这次发射不仅赚取了宝贵的外汇,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可靠性,为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奠定了基础。 1992年,中国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60岁的王永志再次出马,担任总设计师,开始了他的“花甲创业”之路。 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面对一穷二白的技术基础,王永志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梦想进发。 为了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王永志提出了“模拟人”方案,用模拟人代替昂贵且耗时的大动物实验,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节约了大量成本,更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成功发射,这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把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带回的能力。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 从无人到载人,从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如今的天宫空间站,中国航天事业一步步走向辉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王永志的卓越贡献。 他就像一位掌舵人,带领着中国航天巨轮,乘风破浪,驶向星辰大海。 2011年,美国出台了《沃尔夫条款》,禁止NASA和中国在航天领域开展任何合作,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然而,中国航天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反而越挫越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现在,中国空间站天宫号将成为太空中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这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的技术封锁,早已成为一个笑话。 王永志是从东北走出来的航天专家,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科技报国”的精神。 他不怕创新,敢于负责,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信息来源:原文刊登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2024年9月24日发布的关于《【人物】永志不忘强国梦》的报道

0 阅读:9
福星徠说事

福星徠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