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救赎是源自于内心的救赎""
白卉打个比方
2024-10-15 02:03:24
-
「她第一次见到波兰人本人,是在他大步走上舞台的时候,他鞠了一躬,在斯坦威钢琴前坐下。
生于1943年,故而七十二岁。他动作自如;看上去不像这个岁数」
-
▶年老的波兰钢琴家,在充满浪漫色彩的巴塞罗那邂逅了一位年轻的太太
这故事,让我想起电影“爱在”三部曲的第三部之爱在日落黄昏时
▶爱欲的困境与消弭,或许理想主义的浪漫始终停留在爱情阶段,而不是婚姻
-
被誉为“21世纪罗曼蒂克消亡实录”
如果只把他当一部爱情小说来看,那么这故事是一开始就注定无法圆满的悲剧,不是年老昏聩而是精神矍铄70岁的维托尔德,他的爱情如同身上穿了很久的旧西装一般,虽体面或致浪漫,但却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也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
-
从情感观价值观的维度来说,女性的情感寄托会因很多因素而转移
比阿特利兹,一开始保持陌生礼貌的安全距离,但也会因为波兰人多次的试探和丈夫略显不在意的漠视态度而走向一个原本不喜欢的人
甚至在经历过一段欢好之外,抽身离开,留下70岁精神矍铄的钢琴家,独自思念
如果之从爱情小说来看,是我个人不敢苟同的小说所传达关于爱情的价值观
-
但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就不能只把这本书理解为一个简单的小说,应该从戏剧性的对比与反差来整体评判这本书所传达的世界观
-
70岁的波兰人像新城市里破旧不堪的灵魂,孤独的游离在游陌生城市的边缘,没有希望和活力
或许想通过情感的转移,找到异国他乡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
-
书中也从维托尔德的视角,展现了时间无情流逝所带来的衰老和心理的变化
憧憬很强烈的情感变化或许也成为自己与时间身体的一种无声的反抗,「瞧,你看,我依然很精神矍铄,年龄无法困住我」
-
文字无时无刻都在传达维托尔德对肖邦的热爱,情知所起亦是因为一场音乐会,音乐被他视为贯穿一生不可剥离的骨肉如同对波兰、对肖邦的热爱
-
一场音乐会,把说着蹩脚英语的波兰人融入了巴塞罗那的圈子
-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回忆与梦境,在回忆中重温过去的时光,在梦境中追寻失去的爱情,说不清楚到底是结局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正如文中的波兰人
在孤独中寻觅,在寻觅中理解孤独
📖 : 波兰人
📰: J.M.库切
0
阅读:0
孜凝嗣音
真的,就这封面就把我救赎了
醬子。
封面上这个人脸,是真实立体的?
安石石
在孤独中寻觅,在寻觅中理解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