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人也有生活压力吗# 六七十年代,除了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的小孩子,正

孙正清源 2024-10-11 15:37:11

#六七十年代的人也有生活压力吗# 六七十年代,除了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的小孩子,正常人的生活压力比现在大得多。 现在的生活压力,都是因为个人的欲望无限膨胀无法满足带来的,只要让自己的欲望回归正常,是能够缓解的。而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压力,靠人们自己,无论如何没办法解决: 第一,是维持最基本温饱的生活压力。 有人说,六七十年代的城市人基本上不挨饿,但那也只是少数高收入家庭和少数少子女家庭才能做到的。大多数城市的多子女家庭,跟农村普通家庭一样,每日需要为柴米油盐发愁。每到月底,整体收入不高的城市多子女家庭,除了家里的粮食早早的买够了,其它的副食品基本上没钱买,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们,家长们多大的压力? 农村家庭就更不用说了,每天都需要精心算计每顿饭的粮食用量,还需要排队等着推年资,把家里的粮食变成可以做饭的面粉。另外,家里的柴草、食盐等这些必不可少的东西,也都得小心算计着怎么足够,大人们的压力小孩子们当然是没办法体会的。 第二,是孩子大了房子不够住的问题, 有人说,那时候城市人的住房不用自己花钱,单位分配,可那也得单位有房子才行。整个六七十年代,所有的单位很少建住宅,1976年城市人均住房3.6平方米。单位的房子等不来,孩子逐渐长大,多子女与父母共居一室,大人的压力有多大,岂是孩子可以体会的? 单位宿舍够住的,孩子还可以去住集体宿舍,很多没有单身宿舍的,只好千方百计“凑”建筑材料,像《贫嘴张大民的故事》里的张大民一样,自己找地盖临时建筑。 农村的情况,丝毫不比城市压力小。农村所谓的人均居住面积超过城市,是包括了柴房等建筑在内的。大多数到了结婚年龄的孩子,结婚以后只能跟父母共居一室,父母的压力得有多大? 第三,子女到了岁数安排工作的压力。 一些人说那时候城市不存在就业压力,到了岁数自然安排工作,这样说的人不是故意说瞎话就是想骗人。1968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根本原因是城市就业压力大,“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了到岁数的子女留城,为了安排个稳定点的工作,有多少父母千方百计钻营托关系,给领导送礼求告无门? 农村当然不存在这样的就业压力,但是到了找对象岁数的子女有个好对象,不一样求爷爷告奶奶安排子女去当临时工?所以那些说那时候不存在就业压力的人,基本上是昧着良心胡说八道,最多是不了解情况的小孩子。 上述这三方面的压力,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是难以解决的,除非榜上一个领导,才有希望。

0 阅读:1
孙正清源

孙正清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