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有关方面向胡适发出最后通牒,承诺如果他愿意留在大陆,可以继续让他担任北大校长。他的学生吴晗更是苦苦劝说,劝他认清形势,以大局为重,但胡适坚决拒绝了一切挽留,还对吴晗说了三句话,即著名的“面包自由论”。 1948年,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是离开故土,另谋出路,还是留在祖国,与民族共命运? 身为北大校长的胡适,亦不能独善其身。有关方面向他发出最后通牒,表示只要他愿意留在大陆,便可以继续担任北大校长一职。条件之优厚,令人动心。 胡适的内心早已有了答案。 正当胡适意志坚定之时,他的学生吴晗却来劝说他改变主意。吴晗一番苦口婆心,劝他认清时局大势,应以大局为重,莫要固执己见。 胡适听后,心中五味杂陈。他十分了解吴晗的为人,知道他正直善良,是个难得的好学生。但在关乎信念的大是大非面前,胡适绝不妥协。他语重心长地对吴晗说:"宁要自由,不要面包。倘若连最基本的思想自由都丧失了,纵使荣华富贵,又有何意义?" 吴晗眼看恳求无望,只得长叹一声,目送恩师远去。胡适踏上南下的船只,心中虽不舍师生情谊,但求索自由真理之志却更加坚定。他深知,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尊重吴晗的抉择,亦希望吴晗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船只渐渐驶离码头,胡适凝视着渐行渐远的大陆,心中感慨万千。他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人生的大半光阴,见证了她的苦难与希望。如今虽身处异乡,但无论海峡相隔多远,无论前路多么坎坷,他始终与这片土地同在。他暗自祈祷,但愿乱世早日结束,炎黄子孙终能获得梦寐以求的自由。 胡适离开大陆,踏上台湾的土地。回首往事,他对吴晗的前途不免有些担忧。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恐怕难以全身而退。他常对身边的人说:"吴晗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只可惜,他如今走的路,恐怕是个险棋啊……" 胡适南渡台湾后,吴晗则在大陆的学术文化界声名鹊起。他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等要职,可谓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吴晗认为,胡适执意离开,是没有看清时局大势,固步自封,因而"走错了路"。 吴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昔日恩师的言行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胡适脱离群众,背离时代潮流,其思想已经完全过时,毫无进步性可言。吴晗的这些观点,迎合了当时的主流舆论,获得了众多赞同之声。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62年。胡适因心脏病发作,在台北溘然长逝。他的去世,在台湾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胡适的夫人江冬秀目睹这一幕,不禁泪流满面。她对长子胡祖望说:"祖望啊,你爸爸一生坦荡磊落,两袖清风,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实在是不容易啊。" 与此同时,吴晗在大陆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他主持发掘定陵的工作,结果酿成大祸 回顾胡适与吴晗的人生轨迹,不能不令人深思。同是杰出的知识分子,胡适坚守独立人格,虽身处逆境,却赢得了民心;吴晗迎合潮流,虽一时声名鹊起,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凄凉结局。这对师徒殊途同归的悲剧,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困顿处境。 个人的命运,固然离不开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但倘若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随波逐流,哪怕处于逆境,也依然能无愧于心,赢得后世的尊重。这,或许就是胡适、吴晗两位大师给后人留下的珍贵启示。
1948年,有关方面向胡适发出最后通牒,承诺如果他愿意留在大陆,可以继续让他担任
安琪小世界
2024-08-05 17:48:15
0
阅读:96
寒云
昊晗的海瑞罢官我也看过,姚文元的论海瑞罢官我也看过,单论文采,我觉得姚骂的有理,难怪在当年掀起那么大风波。倒是小编的很多文章全挑当年那些有争议的事件,显得别有用心,水埋的很深。
用户18xxx15
鲁迅先生评价胡适,“蒙着公正的皮,令人作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