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为什么是李安最好的作品?

作忠评影剧综 2024-03-06 13:06:25
饮食男女 的文本如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巧夺天工,看不出一丝刻意的技巧之嫌,从头到尾自然流畅,堪称鬼斧神工。 与“父亲三部曲”的前两部《推手》《喜宴》相比,《饮食男女》让算计消失,成了一部几近完美,真正可以称之为大师的作品。 《推手》和《喜宴》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李安 为了制造矛盾、引发冲突、延展思考而在剧本上专门的安排。 虽然整体而言,结构依然工整,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但过于匠气的打磨反而让影片失去了天然的精巧,人工雕饰的成分居多。 可到了《饮食男女》,李安对于剧本的把握已臻化境,无需擦脂抹粉便已让六宫粉黛无颜色。 叙事还是传统的戏剧结构,但多线叙事的相互交错极其丝滑,每个角色的登场、退场恰到好处。 人物、情节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平实的手法让影片的故事性特别强,观众不会有任何无聊乏味的观感。 不论是弧度、张力,还是逻辑、反转,都不突兀,就像一块无暇的美玉,不敢抚摸留下指纹,却又放不下那份喜欢。 片中老朱有一句台词:“我这一辈子,怎么做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才下锅”,《饮食男女》展现的就是这句台词。 李安在剧本方面明明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把完整的佳肴端了上来,但却不露痕迹地让观众觉得所有都未曾提前准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饮食男女》剧本编排上的巧思很像《哀乐中年》 很难说,李安的《饮食男女》没有参考桑弧的《哀乐中年》,两者的剧本结构雷同的地方较多。 但李安深知《南海十三郎》中“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道理,对于《哀乐中年》并非单纯的复制粘贴,而是学其精髓,置于自己的语境之下焕发出新的味道。 正如《哀乐中年》对于李商隐的《晚清》中一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改编,将“重”变成了“爱”。 诗词原意本是饱经雨水侵蚀的小草终于得到上天的垂怜,雨过天晴,但变成“人间爱晚清”后,一字之差,意味深长。 前半句一语双关,将小草拟人化,后半句的人间指家人,晚清是迟来的云开日出。 《哀乐中年》就是“重”,《饮食男女》则是“爱”。 在“天意怜幽草”的基础上,诠释“人间重晚晴”变成“人间爱晚晴”的故事,这就是李安的能力,细微之处,尽显才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