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16日,天光尚早,本该是一天中最有活力和希望的时候,聂荣臻元帅却忽

文史风云 2024-02-25 23:20:45

1961年3月16日,天光尚早,本该是一天中最有活力和希望的时候,聂荣臻元帅却忽然拍案而起:“不可能!太突然了,昨天不还说一切都好吗?”

就在这一日早晨,开国大将陈赓病逝于上海丁香花园。

聂荣臻正是忽然接到了这个噩耗,才既悲痛又无法置信。

陈赓病逝的原因是大面积心肌梗塞,非常突然,但细究起来,却又并不令人意外。

因为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心梗发作了,只不过,这次他没有挺过来,新中国痛失大将。

说起陈赓的病,他戎马一生,身上大伤小伤无数。

再加上常年处于恶劣的战争环境,将养不及时,年岁一上来,自然不好受。

他年轻时还被叛徒出卖,遭到过国民党的逮捕。

那段时期经受了各种酷刑,尤其是电刑,对他的心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解放后,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陈赓,立刻投身国防教育和科研项目中,为新中国全方位加强军事建设竭智尽力,就是想给新中国在波诡云谲的复杂世界形势中,添一份安身立命的底气。

在他不遗余力的努力下,1953年9月,成功建立起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这在“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教授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能在一年的时间里,办起这样一所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简直是“世界奇迹”。

但这样的工作自然极其耗费心血。

1954年起,心绞痛的折磨便开始屡屡侵扰陈赓大将,超负荷的工作使他身体每况愈下,直到1957年他第一次心梗发作。

住院疗养一段时间后,他不顾医生、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劝阻,毅然要求重返工作岗位。

需要他的科研项目,他能到场必到场。

1960年,陈赓第二次心梗发作,使妻子傅涯越发害怕起来。

为使陈赓有个安心舒适的环境疗养,上海官方出面向他发出邀请。

1961年初,陈赓携夫人来到上海,被安排居住在丁香花园。

对于陈赓来说,上海是有很多美好回忆的地方。

他在这里工作过、恋爱过,很多老部下和好友,也都在这个温暖美丽的城市工作、生活。

相较于北京隆冬的严寒,人熟地熟的上海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更适合陈赓养病的地方。

可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需要静养的陈赓,在熟人遍地的上海,竟然陷入了另一种操劳——人情往来。

众所周知,陈赓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开国大将,为人风趣幽默,人缘极佳,甚至在国民党中都有不少拥趸。

此时的上海,他的老部下不说,当年为救他四处奔走的宋庆龄等人也在。

大家听说陈赓来了,都打心底里高兴,今日他来拜访,明日他来邀请。

陈赓性格也豪爽大方,绝不肯辜负老朋友们,一来二去,反而得不到清静。

最后还是夫人傅涯拉下脸来扮黑脸,劝退了众人才好一些。

但一波方平,一波又起,傅涯没料到,一份抄送来的军委通知,又让陈赓的心绪生了波澜。

原来,中央军委下发通知,让中将以上将领撰写作战经验总结,既是对宝贵革命经验的保存,也是以后军事教育的重要材料。

因为病情严重,此通知中央军委并未派发给陈赓。

但上海警备区分管此工作的副司令员接到通知后,想起陈赓在上海,便特意抄送了一份过去。

陈赓收到通知,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就开始着手准备。

起先还是他口述,秘书撰写,但看着字稿,陈赓怎么也不满意,只好自己动手构思,从提纲开始,认真撰写,想将自己从军以来的宝贵经验,都为党和国家保存下来。

正是这份耗心血的总结,从开始撰写到停笔,占据了陈赓大将人生中最后9天的时光。

上海警备区的副司令员好心办了坏事,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陈赓的突然逝世,令很多国家领导人不敢相信,更难以接受。

聂荣臻拍案而起;李克农怒摔酒杯;当时住在陈赓隔壁着急赶来的粟裕,更是瘫倒在地、病情加重;在广州开会的周总理,要求等他回去再举行追悼会。

甚至连远在台湾的蒋介石,也亲设灵堂;远在美国的宋希濂失声痛哭。

3月16日得知噩耗的毛主席愣了许久,不禁道:“多么好的同志啊,他不该这么早死啊!国家还需要他呢,怎么就这样走了呢?”

参考资料: 《陈赓传》 《共和国将军陈赓》

0 阅读:193
文史风云

文史风云

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