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票房,没排片,《白塔之光》不冤

作忠评影剧综 2023-11-02 10:54:25
现在的电影更接近于迎合式,像快餐文化,整实际的、具体的,没有那些意象,留白。 不让观众过于动脑,都是直给,直接明了的引发电影所需要的情绪,而非思考后的权衡。 这是短视频兴起后所带来的改变,人们被影像时代覆盖,开始追求快节奏,不再喜欢文字时代的慢节奏,看电影也从看、想变成了看。 前者是主动接受,得自己动脑想东西,换言之,想出来的是一手资料,后者是被动接受,即使有想的东西也是在别人基础上的二次加工。 很明显,看文字时代的电影太累,所以短平快电影便成了主流,长稳慢电影逐渐被摒弃,白塔之光 就是这样的慢节奏电影。 慢节奏的先看后想终究会被快节奏的拿来主义所抛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与观看习惯。 没排片、没票房,不受年轻观众喜欢不是因为电影不够好,只是因为它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看这种电影需要静心和耐心。 这就是时代一变,电影会变,观众也随之而变的原因,当观众很难静下来的时候,《白塔之光》确实会劝退很多人。 可慢也有慢的好处,张律导演在片中以一个诗人的眼光去审视时代更迭后留下或失去的东西,试图唤醒个人留在时代深处最值得铭记的东西。 我们什么都求快,什么都跟随,很容易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这是导演从谷文通身上所要审视的东西,我们怎么都变得急躁了,怎么都无法静下来了。 审视之后是唤醒,导演想要唤醒的是另一种北京。 在以往的现代影视作品中,北京人给人的印象是权、钱、贫、装,《白塔之光》展现的是北京人的第五种可能——客气,对人礼貌,与人为善。 但这种客气在电影中被导演拍的有些假模假式,一点也不真诚,显得有距离,并没有达到其所要求的交往舒适,反而会加深刻板印象。 这是剧本设计上的不足,也是导演对北京文化的了解不足,只通过自己表面的所见所闻来诠释,自然就会有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违和感。 与《爱情神话》一样,《白塔之光》也是讲本土的电影。 但两者在质量上之所以差出一大截,是因为《白塔之光》没有刻画出让人向往的北京,感情也不够细腻,刻意感十足。 再加上144分钟的时长,跟112分钟的《爱情神话》相比,对观众的友好度又下降了许多,所以即使进了柏林主竞赛,对票房也不会有多少加成。

0 阅读:0

评论列表

我来辅助!

我来辅助!

2
2024-10-25 17:36

喜欢这部电影

科籽

科籽

2
2024-10-25 17:41

观众要需要培养,不过现在的电影市场都是快餐盛行

老黄伯

老黄伯

1
2024-10-25 19:10

今早一个人在电影院静静看完 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