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房子,盖来就不是为了住的。 你信吗? 退休后,在老公老家村里,起了这么一栋。外墙连瓷砖都懒得贴,最糙的那种水泥砂浆抹平拉倒。 不求好看,甚至不求舒服。 要的就是一个“在”字。 村里但凡有个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你人得回来吧? 回来,你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吧? 不是去亲戚家沙发上凑合一宿,也不是住镇上那又潮又旧的招待所。 那种感觉太差了,像个外人,像个客人,甚至像个麻烦。 而是,自家大门一开,包一放,电一插,热水壶咕嘟咕嘟一烧。 嗯,我回来了。 就这三个字,千金不换。 年轻人可能不懂,觉得房子是资产,是朋友圈的素材,是脸面,是用来跟人比的。 活到我们这个岁数才咂摸出味儿来: 房子,有时候,它就是一个坐标。 一个让你在盘根错节的乡土人情里,能随时“空降”回来,并且站直了腰说话的坐标。 它不豪华,甚至有点简陋。 但它给了你在这个地方,最硬气的归属感和最大的体面。 挂个包就能回家。 这比啥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