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要彻底绝望,中国民企居然造出高超弹,美国更害怕的是:中国如果大规模出售,美军霸权将崩塌 中国高超弹是彻底白菜花了,居然民企都造出来了高超音速导弹——驭空戟1000,这款高超音速导弹可以达到7马赫,射程达到了1300公里,而且具备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 谁能想到?造出这款“国之重器”的,不是军工巨头,而是一家成立才12年的民营科技公司——中科驭空公司创始人张逸群,曾是航天科工集团的资深工程师,2012年放弃了稳定的铁饭碗,带着8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在一间不足200平米的仓库里开启了创业之路。 “当时身边所有人都反对,说民营企业搞高超弹就是天方夜谭。”张逸群在接受采访时笑着回忆,可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国外对高超音速技术封锁得严严实实,军工体系的研发周期长,民企灵活的机制或许能闯出一条新路。 研发初期的困难远超想象高超弹的核心是“乘波体”气动布局,这种技术连欧美老牌军工企业都花了十几年才突破,张逸群的团队连完整的参考资料都没有。 最艰难的2018年,公司账户只剩下300多万,连风洞试验的费用都付不起,有5个核心成员先后离开。 张逸群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凑了800万,每天和剩下的3个同事泡在实验室,饿了就吃泡面,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 “那段时间,我女儿总问妈妈,爸爸是不是不想要我们了”说到这里,这个硬汉红了眼眶,“可我不能放弃,国家需要这种技术,我们民营企业家也能为国防出力。” 驭空戟1000的7马赫速度,可不是随便说说。这意味着导弹从发射到命中1300公里外的目标,只需要不到12分钟,美军最先进的“宙斯盾”系统反应时间都不够。更关键的是它的反舰能力——采用红外+雷达双模制导,末端可以做S形机动,就算是正在高速航行的航母,也很难逃脱锁定。 去年在渤海湾的实弹测试中,驭空戟1000精准命中了模拟航母的移动靶船,靶船甲板被直接击穿,这个画面让前来观摩的军方专家都忍不住鼓掌。 这可不是偶然!中国民营军工的崛起,背后是“军民融合”战略的持续发力从2015年国家层面出台《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到2023年军民融合产业规模突破10万亿元,越来越多的民企凭借技术优势闯进了曾经“高不可攀”的国防领域。 中科驭空就是受益者,他们研发的高超弹发动机核心部件,用到了民营航天企业生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导航系统则来自一家做无人机的民企,整个产业链上有28家民营企业参与配套,形成了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 对比美国,差距一下就显出来了美军的高超弹研发主要依赖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少数军工巨头,垄断导致技术迭代慢、成本居高不下一枚“AGM-183A”高超弹造价高达1500万美元,而且连续三次试射失败。 更要命的是,美国民营科技企业大多不愿涉足国防领域,一来担心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二来怕受到政府监管限制。反观中国,民企的灵活机制让技术转化效率大幅提升,驭空戟1000的研发只用了6年,造价还不到美军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美国真正害怕的,从来不是单一武器的威力,而是这种“白菜化”技术的扩散1300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第一岛链内的所有美军基地和航母战斗群;7马赫的突防速度,让现有防空系统形同虚设。 如果中国真的开放出口,那些曾经被美军航母威慑的国家,都能获得制衡手段想象一下,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到处都是搭载驭空戟1000的舰艇和战机,美军的海上霸权还能撑多久?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最近频频施压,要求中国限制高超弹技术出口。 张逸群团队的故事里,藏着中国国防实力崛起的密码不是靠单一企业的孤勇,而是靠整个国家的技术积累、产业链协同和制度优势如今,中科驭空的生产线已经具备年产200枚的能力,而且还在扩建新厂房。 “我们下一步要研发射程2000公里的型号,让中国民企造的武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张逸群的话掷地有声。 其实,民企造高超弹的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只有当材料科学、精密制造、导航技术等各个领域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才能让民营企业有能力涉足这种尖端国防领域。这种“全民国防”的潜力,是美国永远无法复制的。 美军的霸权建立在技术垄断和武力威慑之上,而中国的崛起,靠的是自主创新和协同发展。 国防实力的提升,从来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为了守护和平。 中国民企造出高超弹,打破了少数国家对尖端武器的垄断,也让世界格局更加平衡。当霸权不再能为所欲为,和平才有真正的保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