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七旬老汉来到部队驻地,报告首长:任务已完成,请指示 他叫常孟兰。

趣史小研究 2025-11-28 15:19:37

1996年,一七旬老汉来到部队驻地,报告首长:任务已完成,请指示 他叫常孟兰。 1948年11月19日,那时候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期,地点在北京延庆县桑园镇附近的古长城脚下。 当时,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正在向关外急行军。这支部队刚打完硬仗,战士们疲惫不堪。偏偏就在这节骨眼上,他们和国民党暂编第三军的主力部队来了个“顶头碰”。 咱们这边是疲惫之师,对面是装备精良的国军主力,硬碰硬肯定吃亏。团长当机立断:利用夜色掩护,大部队撤离! 谁来断后?这个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儿,交给了八连。而八连连长何有海,又把这根最难啃的骨头,扔给了战斗力最强的二排排长常孟兰。 那时候二排被打得只剩下常孟兰和5班的7名战士,总共8个人。 何连长给常孟兰下的命令,“听不到号声,不许撤!” 这七个字,成了常孟兰一生的魔咒。 他们硬是凭借着地形和一股子不要命的劲头,死死扛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冲锋。 天黑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部队应该安全了。 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子弹也快打光了。有小战士急了,问常孟兰:“排长,天黑透了,咱撤吧?再不撤就真交代在这儿了。” 常孟兰心里比谁都急,他问:“听到号声了吗?” “没有。” “没听到号声,就是死也得死在阵地上!”这是铁律,是军令。 那一夜,他们打得太惨了。敌人又是照明弹又是炮火覆盖,最后连坦克都开上来了。常孟兰端着机枪杀出一条血路,他在玉米地里跟敌人兜圈子,直到枪炮声稀疏,周围死一般的寂静。 他爬回阵地,低声喊着:“集合了!集合了!” 没人回应。那7个兄弟,全都留在了那片焦土上。只有常孟兰一个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仗打完了,人活下来了,他和部队失散了。那个年代通信落后,兵荒马乱,找一支行军中的部队比登天还难。无奈之下,常孟兰只能一路乞讨,回到了老家河北赞皇县。 回了家,日子并不好过。村里人知道他当兵去了,现在一个人灰头土脸地回来,风言风语就没断过。 常孟兰心里苦啊,但他更在意的不是自己的名声,而是那7个牺牲的兄弟。他挨家挨户去通知战友的家属,告诉他们亲人牺牲了。可家属们反问一句:“你说牺牲了,烈士证呢?部队的通知书呢?” 更让他揪心的是那个困扰了他无数个日夜的问题:连长到底吹没吹那声集结号? 为了给死去的战友一个交代,也为了给自己一个清白,常孟兰开始了漫长的“寻队”之路。 建国后,他去过北京军区,人家查了档案承认他是军人,但因为老部队入朝作战去了,让他回家等消息。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转机出现在1984年。石家庄陆军学院在常孟兰家附近设了个驻训点。他天天跑去帮战士们烧水、看营房,一来二去,引起了学院副院长王定庆的注意。 王副院长被老人的执着感动了,动用关系帮他查。这一查,查了整整12年。 终于,在1996年年底,消息传来了:常孟兰的老部队,几经改编,现在是沈阳军区某集团军的炮兵团,驻扎在辽宁本溪。 那一年,常孟兰已经70多岁了。听到消息的那一刻,老汉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当时正值年关,家里人都劝他过了年再去。可常孟兰一分钟都等不了。他到处借钱凑路费,背着破铺盖卷,在大年三十那天,赶到了本溪。 为了早点见到部队,老爷子顶着东北刺骨的寒风,步行往营区走。 走到营区附近时,他已经冻得失去了知觉,一头栽倒在雪地里。万幸,被部队的巡逻车发现了。 在团长王永久面前,常孟兰挺直了那不再年轻的脊梁,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汇报了那个迟到了48年的任务。 王团长带着老人去了团荣誉室,1947年石家庄战役的庆功合影,常孟兰一眼就指出了年轻时的自己。 王团长含泪说道:“老前辈,任务完成了!我代表全团向您致敬!” 但他只问了一个问题:“能不能帮我找到老连长何有海?我想问问他,当年到底吹号了没有?” 遗憾的是,当时的档案显示,老连长可能已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 常孟兰带着这个遗憾,回到了家乡。他去烈士陵园看了老团长宋选才的墓,絮絮叨叨地汇报了战况。2005年,这位执着的老兵带着未解的谜题安详离世。 2008年,央视《东方时空》播出了一期关于常孟兰的节目。节目播出后,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老连长还活着! 原来,常孟兰记忆中的“何有海”,其实叫和有海。一字之差,让两人擦肩而过。 记者问出了那个常孟兰追问了一辈子的问题:“当时,您吹号了吗?” “没有。当时敌人太多了,如果吹号,就会暴露大部队撤退的意图。为了保住全团,我……我没吹。” 这意味着,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常孟兰和他的7个兄弟,就已经成了“弃子”。连长牺牲了局部,保全了大局。这在军事上是正确的,但在情感上,却是无比残酷的。 常孟兰用一生的内疚和坚守,去执行了一个注定听不到回音的命令。他没有被遗忘,他的战友也没有白死,正是因为他们的“钉子”精神,主力部队才得以保存,才有了后来的胜利。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