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战略远见:胡焕庸早70年预警,琉球是中国出太平洋的 “命门”! 在谈论中国海洋战略与东部海疆安全时,“第一岛链”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而琉球群岛作为这一链条的核心枢纽,其战略价值直到近年才被广泛热议。 殊不知,早在70多年前,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就已精准洞察其关键意义,发出振聋发聩的预警:琉球是中国进出太平洋的“命门”。这份穿越时空的战略远见,如今回望依旧字字千钧,更凸显出这位学者超越时代的地缘智慧。 胡焕庸的远见,源于他对中国地理格局的深刻解构。作为提出“胡焕庸线”这一重要地理分界的学者,他从未局限于陆地疆域的研究,而是将目光投向广阔海洋。 在他看来,琉球群岛蜿蜒800海里,恰好横亘在中国东海与太平洋之间,构成了东部沿海的天然屏障与出海通道的关键节点。 他曾清晰论述:“由我国之黄海、东海东出太平洋,必须经过琉球群岛”,直白点出琉球对于中国海洋出行的垄断性地位。 更具警示意义的是,他强调“未有外户操之于人,而能立国于地球上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海洋门户被他人掌控的致命风险,这份对海权与国家安全的深层关联的认知,在当时闭关锁国思想尚未完全消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 胡焕庸的预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历史脉络与地缘现实的理性判断。琉球自1372年起便与中国明清两朝保持了近500年的宗藩关系,直到1879年被日本武力吞并。 二战结束后,琉球主权本就处于“地位未定”状态,而胡焕庸在《对日和约与对日通商问题》中敏锐预判:“如琉球果仍还日本,则若干年后,台湾必有再度被侵之虞。” 这一论断不仅揭示了琉球与台湾在地缘安全上的唇齿相依,更预见了外部势力借助琉球干预中国近海事务的风险。 如今,美军在琉球部署了超过70%的驻日兵力,嘉手纳空军基地形成的威慑圈覆盖我国华东核心城市,恰恰印证了胡焕庸当年的担忧并非多余。 放到当下的国际格局中,胡焕庸对琉球“命门”地位的界定更显深刻。 琉球周边的宫古海峡,是中国海军进出太平洋最宽阔安全的水道,也是商船南下澳洲、南美必经的咽喉要道,如今仍处于美日监控之下。 我国要实现海洋强国目标,走向深蓝是必然选择,而琉球正是突破第一岛链封锁的关键突破口。 一旦掌控琉球,不仅能将东海防空识别区向前推进500公里,让防御线延伸至太平洋深处,更能为核潜艇提供隐蔽出航通道,大幅提升二次核反击的威慑力。 反之,若继续被外部势力掌控,我国海上活动将长期局限于黄海、东海范围,远洋经贸与能源运输安全也将时刻受制于人。 胡焕庸70年前的战略远见,如今已成为检验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试金石。这份被遗忘的警示,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指引。 在海洋权益日益重要的今天,重新回望这份跨越时空的洞察,我们更应清晰认识到琉球的战略价值,在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命门”握于己手,为民族复兴筑牢海洋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