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油崩到36美元!印度怂了中国抄底,普京开始反击,中亚趁机掀桌 36.61美

极速淇淋 2025-11-28 11:41:01

俄油崩到36美元!印度怂了中国抄底,普京开始反击,中亚趁机掀桌 36.61美元/桶!黑海港口的乌拉尔原油价格创下两年多来新低,比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每桶折价超23美元,140万桶俄油滞留在油轮上找不到买家——这场由美国制裁引爆的能源风暴,正让全球石油格局迎来剧烈洗牌。曾经疯狂囤油的印度突然“认怂”停购,中国果断出手抄底,普京签署总统令强硬反击,中亚国家趁机调整策略抢占市场,一场围绕能源的博弈已硝烟四起。 制裁下的俄油危机:价格腰斩,买家流失 10月底美国官宣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实施制裁,这两家企业合计占据俄油出口半壁江山,随着11月21日制裁生效,俄油市场瞬间陷入混乱。此前每天合计采购100万桶俄油的印度四大炼油企业,为规避二级制裁风险紧急停购,直接切断了俄油的重要销路。 连锁反应接踵而至:俄油价格从正常区间暴跌至36美元低位,10月俄罗斯石油收入同比骤降27%,政府预算承压严重;摩根大通测算,约三分之一的俄海运原油被迫储存在油轮上,出口陷入“肠梗阻”。而全球能源市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更让俄油雪上加霜——2025年全球原油日供应增量是需求增量的4倍多,“欧佩克+”提前退出减产计划,进一步放大了俄油的销售压力。 大国博弈:印度退缩,中国精准抄底 在这场能源震荡中,印度的“急转弯”格外显眼。此前印度曾靠着俄油的大幅折价疯狂囤货,一度成为俄油最大买家之一,但面对美国的制裁威慑,最终选择妥协停购,转而寻求与欧洲深化绿色能源合作,试图修补美印关系。这种“趋利避害”的选择,虽暂时规避了制裁风险,却也错失了低价囤油的窗口期。 与印度的退缩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果断出手抄底。背后的底气,源于中俄早已搭建起稳固的能源合作体系——双边石油贸易90%以上采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2023年底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占比已近95%,完全摆脱了美元体系的束缚,无需担心美国制裁的牵连。此时入手36美元的低价俄油,不仅能充实能源储备、降低进口成本,更能进一步深化中俄能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普京强硬反制,中亚趁机“掀桌” 面对被动局面,普京政府迅速亮出反击底牌:签署总统令将针对西方油价上限的反制措施延长至2025年底,严禁向使用价格上限机制的主体供应油气,直接切断西方低价获取俄油的可能。同时,俄罗斯顺势推动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既解决了卢比流动性差、难以变现的难题,又进一步巩固了本币结算体系,削弱美元霸权。 而中亚国家则抓住机遇,上演“趁势掀桌”的操作。哈萨克斯坦作为“欧佩克+”成员,此前一直遵守减产协议,如今看到俄油受挫、印度等买家寻找替代货源,果断转向增产,与沙特、阿联酋等国同步扩大产量,抢占俄油流失的市场份额。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则联合签署水资源与电力互换协议,通过区域合作强化能源韧性,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在能源格局重构中抢占主动权。 能源洗牌背后的格局重塑 36美元的俄油危机,表面是价格波动,实则是全球能源秩序与大国博弈的缩影。美国的制裁看似击中俄油要害,却倒逼俄罗斯加速去美元化、深化区域合作;印度的退缩暴露了其外交与能源战略的脆弱性,而中国的精准抄底与普京的强硬反制,彰显了新兴经济体在能源博弈中的主动权提升。 中亚国家的趁机布局,则预示着全球能源市场不再是大国独舞,区域力量正逐步崛起。这场能源风暴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影响深远:本币结算体系将进一步普及,能源贸易的地缘政治属性愈发凸显,各国都会更重视能源安全与供应链多元化。未来,唯有构建自主可控、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体系,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站稳脚跟,抵御各类风险冲击。

0 阅读:95

猜你喜欢

极速淇淋

极速淇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