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日本撑腰,菲律宾的飞机闯入我国领空,不料掉进了天罗地网 在大国博弈的棋局里,最危险是拿着过期的地图找路。央视最近披露的一段黄岩岛拦截视频,时长虽短,却结结实实地给马尼拉的马科斯政府上了一课。 这事儿还得从马尼拉的一个误判说起。他们心里有本账,觉得中国现在的注意力都被北边牵扯住了。 确实,最近日本动静不小,放宽武器出口,炒作台海议题,甚至拉着菲律宾在南海搞联合演习。 马尼拉因此产生了一种错觉,既然中国在北面应对压力,南面的防线肯定会松动。这种“机会”在他们眼里千载难逢。 于是,11月22日,菲律宾方面精心策划了一场空中行动,甚至特意带上了媒体记者。他们的算盘打得很响,搞个突袭,拍点素材,回去就能在舆论场上宣称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现实很骨感。中国的国防体系早就告别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年代,现在的解放军完全有余力在多个战略方向上同时维持高等级战备。 结果就是,菲律宾的飞机还没摸到黄岩岛的边,就被彻底锁死。不到10分钟,这就变成了一场灰头土脸的撤退,连张能拿得出手的照片都没拍到。 抛开情绪,咱们只看11月22日这次拦截的技术细节,就会发现这绝不是一次仓促的临时应对。 根据菲律宾方面事后的统计,他们的飞机在短暂的接近过程中,足足收到了40次无线电警告。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它直接暴露了该区域防御网络的密度。 细看这40次警告的来源,34次来自水面舰艇,6次来自空中战机。这意味着,在黄岩岛周边,从海面到高空,一个立体、无死角的监控网早就张开了。 视频里透露的信息更值得玩味。除了伴飞驱离的战斗机,中国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极有可能是“翼龙-10”这种级别的装备,早就悬停在黄岩岛东侧,也就是更靠近菲律宾领空的方向。 这种部署完全超出了菲方飞行员的认知。当他们在驾驶舱里盘算着切入角度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万米高空的视角下就是个透明人。 从他们离开机场跑道的那一刻起,航线、意图,甚至机舱里坐了几个人,都在中国军队的掌握之中。 他们自以为是的“闯入”,在解放军的雷达屏幕上,不过是一个按预定剧本移动的光点。 菲律宾敢这么干,除了战略误判,还因为背后有日本在撑腰。日本通过官方援助给了菲律宾海岸雷达和巡逻艇,双方还签了《互惠准入协定》,让日本自卫队进出菲律宾像串门一样方便。 有了装备和协议的双重加持,马尼拉觉得自己腰杆硬了。但这恰恰是最讽刺的地方。 日本给的雷达,或许能让菲律宾看得更远一点,但在绝对实力面前,“看见”和“管用”是两码事。 当解放军的先进战舰和战机在南海执行任务时,菲律宾手里的日本雷达,唯一的作用就是更清晰地记录下自己是如何被驱离的,除此之外,改变不了任何结果。 说白了,日本出钱出装备,是想让菲律宾当耗材冲在前面。菲律宾倒好,把这些耗材当成了护身符。 把时间拨回2016年,那是南海局势最紧张的时候,美军航母战斗群面对中国的海军演习最终都选择了后撤。 几年过去,中国海军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南海的攻守态势也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这次黄岩岛事件释放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中国在南海维护主权,已经从过去的“见招拆招”,转变为主动的战场管理和态势塑造。 海面上长期驻守的浮标,云层上全天候巡航的无人机,都在无声地宣告:这里的规矩,已经立下了。 对于马科斯政府来说,继续给域外国家当棋子,除了白白透支国力,换来几次被火控雷达锁定的心跳加速,什么实质利益也捞不到。 当你的每一个小动作都在对方的严密监控之下,再怎么折腾也是徒劳。马尼拉方面确实该静下心来算算账了,这一顿操作猛如虎,到底给自己的国家换来了什么?



用户10xxx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