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自从美国用B2轰炸了伊朗之后,让中国人彻底失去了信心”。我想

姜维有为 2025-11-28 08:46:56

一位美籍华人表示:“自从美国用B2轰炸了伊朗之后,让中国人彻底失去了信心”。我想说的是,到底是谁失去了信心?恐怕是一目了然,这次美军的轰炸根本体现不出美军的实力,反而是更能看出美军现在就是外强中干,更是大不如前。 先把那一夜的戏剧性捋清楚:天上飞了很久,阵仗不小,新闻铺满首页,话都说得很硬。可隔天看现场,对方该运转的还在运转,地下的东西不是一下子就被清零。最刺眼的不是爆炸光,而是效果和投入的对比。 外界眼里那几架“幽灵”像神兵,实际是稀罕物,出一次动一次大队,维护像给豪车做全套保养。把这么贵的牌打出来还要遮遮掩掩,说明心里并不踏实。真有碾压级别,何必绕来绕去、压低通信、分散路线?这不是炫肌肉,是怕被看穿。 伊朗没趴下,反手就给了回应,地区火药味更浓。盟友表态小心翼翼,市场震荡但没到失控,联合声明一堆婉转词。这种气氛,怎么看都不是“彻底胜利”。更关键的是,目标没被根本改变,只是被打痛而已,被打痛的人往往更会咬人。 有人拿这事来吓中国,说你们看啊,美国一出手你们就该怂。我只想问一句:我们什么时候靠别人给信心?我们的进度条在自家手里,雷达、卫星、舰机、工艺线,年年都在往前挪。别人敲锣打鼓,我们照样把零件做精、把体系做厚。信心是从数据里长出来,不是从别人发帖子里长出来。 这里有两个细节很少人谈:行动前的“提醒”到底是谁放的风?为什么对方能提前挪走关键设备?如果这是默契,那就不是硬碰硬,是政治工程。行动后的账谁来结?纳税人、盟友、和被牵着走的地区经济。打一次不难,长期稳定才是贵。 我有个在海外军工企业干维修的朋友,他说得很直:勤务率就是命门。飞一次,后面的修补像做美容加大修,隐身涂层不是涂涂就好,时间和钱都要算。这类平台一旦出了问题,能不能快速回到阵位,比一次轰动更重要。 从传播角度看,这是一次“必须做”的动作,政治需要一个镜头,军事尽量控制风险。结果是可控的破坏,可控的升级,可控的叙事。可对手不按剧本,你就得继续接着演。这不是强者节奏,是被议题绑架的节奏。 普通人关心的是什么?油价别大跳、孩子学费别涨、公司订单别丢。我们更在乎供应链的韧性、海上通道是否安全、科技迭代能不能按计划跑。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具体事上,才是抗风险的真信心。 悬念还在前面:如果关键航道真收紧,谁会先疼?如果中东继续互怼,美国还能同时在多条线上保持强度吗?一旦拉长时间线,维护、补给、民意都是硬考题。到时候比的不是谁声音大,而是谁体系稳、谁能耗得住。 我的判断很简单:别被震撼镜头带节奏。外强中干不是骂街,是提醒你看账本、看维修、看补给。真正的实力,是能把平时做到位,让非常时刻不慌。美国在社媒上刷存在,我们在工厂里刷产能。谁更有底气,时间会告诉你。至于“中国人失去信心”,更像是那位说话的人把自己的焦虑投在我们身上。我们该做的,是把手里的事做好,把眼睛盯在长远。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姜维有为

姜维有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