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清远答案曾几何时,提及乡村振兴,总难免与“空喊口号”的刻板印象挂钩,以为不过是修几条路、刷几面墙的表面文章。直到亲身踏入清远英德连樟村,才被这片土地上的深刻变革所震撼——这个从省定贫困村蝶变而来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以“党建+数字+产业”的三维创新模式,将乡村振兴的蓝图具象为可触可感的幸福图景,成为“十五五”新程中极具复制价值的实践范本连樟样板。党建引领是连樟村振兴的“定盘星”,更重构了乡村治理的创新逻辑。不同于传统乡村治理的松散模式,连樟村创新搭建“1+N”党组织体系,以“四步决策”机制和“三包三联”服务模式筑牢根基,通过“固定+流动”的党群议事厅让民意直达核心。两年完成126项“微服务”的务实行动,让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11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150.4万元。这种将党建深度嵌入乡村发展肌理的实践,证明了强党建才能聚合力、促发展,为“十五五”期间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鲜活样本。数字赋能让连樟村摆脱了山区发展的先天桎梏,走出了一条科技兴村的创新路径。作为全国首个千兆5G村,光纤与千兆Wi-Fi的全覆盖,让偏远山村与数字世界无缝衔接。“连樟臻选”平台打通产销壁垒,智慧农业系统让果蔬年产值达500万元,5G+智慧屏让远程医疗、名校课堂触手可及。这种“数字+乡村”的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山区信息闭塞、资源分散的难题,更让乡村振兴有了科技赋能的“加速器”,为“十五五”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产业振兴则为连樟村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压舱石”,其联农带农的创新模式极具借鉴意义。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连樟村引进20多个产业项目,构建“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连樟1号”高端品牌,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村民务工年入5-6万元、竹林承包户年收入超10万元的鲜活案例,印证了产业振兴的富民实效。这种既守住“农业饭碗”又拓宽致富路径的发展模式,为“十五五”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宝贵借鉴。打破刻板印象的连樟村,用实打实的创新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党建引领的组织力、数字技术的创新力、特色产业的内生力三者有机融合的系统工程。“十五五”时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连樟村的探索不仅让“创新型农村”的想象成为现实,更以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之力,为更多乡村指明了发展方向,让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英德·连樟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