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才是我的祖国,我身体里流的是日本人的血,我不会再回中国!”被中国夫妇收养4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回到了日本,对养母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1997年深冬,东北的土坯房里,李秀荣躺在冰冷的土炕上,枯瘦的手紧紧攥着一封皱巴巴的信,浑浊的眼睛盯着门口,嘴里反复呢喃着“连栋,连栋”。这位78岁的老人已经卧床半年,当年摔伤后,她唯一的念想就是盼着养了40年的儿子赵连栋回国。 可这封信寄出去许久,只等来一句“工作太忙”的回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门口也没出现那个熟悉的身影。 时间倒回1945年9月,日本签署投降书后,关东军仓皇撤离东北,留下了一大批无人照料的孩子。 在哈尔滨那场铺天盖地的大雪里,两名日本士兵把一个瘦弱的男婴推进菜市场,用手势向路人求助。 当时3岁的孩子手脚冻得溃烂,连呼吸都带着哆嗦,身上裹着的破棉袄内衬里,缝着一张带血的“国民手帐”,上面有个日本女人的照片。 赵凤祥夫妇路过时,看着孩子奄奄一息的模样,尽管知道这是日本孩子,心里有过挣扎,最终还是心软把孩子抱回了家。 李秀荣一开始也犯愁,街坊邻居很快就传开了“他们家养日本鬼子”的闲话,门窗常被石头砸得吱呀作响。赵连栋一出门就会被群嘲,有时还会挨拳脚。 1968年,红卫兵闯进家里,搜出了那个铁盒里的国民手帐,当场就烧了,火星子溅到赵连栋脸上,留下了一道一辈子都没消退的疤。 为了保护这个孩子,李秀荣怀二胎时被邻居撞倒,孩子没保住,从此再也没能生育。 后来夫妻俩实在扛不住流言蜚语,只能举家搬回河北吴桥老家,可同乡的歧视依然没停,亲戚都敬而远之,夫妻俩只能在河边干背粪桶的苦力,肩膀磨得满是血泡,却还是把家里仅有的两间小屋换了钱,供赵连栋读书识字。 日子过得格外艰难,可李秀荣从没想着放弃。1958年,赵凤祥在搬运梁木时意外身亡,家里的重担全落到了李秀荣一个人身上。 她又当爹又当妈,省吃俭用拉扯赵连栋长大,还亲手为他操办了婚事,看着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四个孩子陆续出生,李秀荣心里才算踏实了些。 乡里人见他们安稳过日子,也渐渐不再提“养日本鬼”的旧账,这平静的日子一过就是二十年。 198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消息传来,许多日本遗孤开始回国寻亲。赵连栋看着墙上的全家福,夜里总是愁容满面,终于有一天,他向李秀荣提出想去日本找亲生父母。 李秀荣擦了擦眼泪,没拦着他,只说“这里永远是你的家”。为了帮养子圆梦,她跑遍了县里的派出所,又一次次奔到北京的日本大使馆,前后写了197封信,花了半年时间才帮赵连栋拿到日本护照,恢复了他的原名“野板祥三”。 1992年春天,赵连栋带着妻子孩子登上了飞往日本的飞机。三个月后,他如约回到中国,衣着光鲜,神采奕奕地告诉李秀荣,自己见到了亲生父母,父亲是当年的日本军官,母亲移居在冲绳。 可饭桌上的热闹劲刚过,他就说要带着家人回日本定居,还承诺等安定下来就接养母过去住。李秀荣笑着送他到门口,没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诀。 从那以后,赵连栋就断了消息,没有电话,也没有书信。1995年,思念心切的李秀荣拄着拐杖跑到北京找他,可门卫只给了一张告示,说“野板祥三不在此居住”。 后来她又跟着女儿去了日本驻华使馆,通过侄女才听到一句冰冷的话:“奶奶,他不会回来的。” 1997年,李秀荣不小心摔伤,从此卧床不起。她让女儿代写了一封信,再次盼着养子能回来见一面,可收到的回复只有“工作太忙”四个字。 深冬的土坯房里,老人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盯着门口,嘴里反复念着养子的名字,直到生命耗尽。 而就在李秀荣临终前的那段时间,日本横滨的媒体正在采访赵连栋。 镜头前的他神情坚定,斩钉截铁地说:“日本才是我的祖国,我流着日本人的血,不会再回中国。” 这场跨越四十年的养育之情,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画上了句号。1945 年那场战争,让无数家庭破碎,也让不同国家的人产生了特殊的羁绊。 中国养父母用超越国籍和仇恨的大爱,拯救了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而这份恩情,本应被永远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