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一家长,做好饭,多次喊孩子吃饭。 结果孩子躲在房间不出来,家长怒火中

雨筠谈生活 2025-11-27 21:46:59

近日,重庆一家长,做好饭,多次喊孩子吃饭。 结果孩子躲在房间不出来,家长怒火中烧之下,直接把门砍开了。 这样的场景你眼熟吗?饭菜热了又凉,孩子房间的门却始终关着。 王女士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起早贪黑准备的三餐,怎么就比不上外卖软件里的炸鸡汉堡。 这种无奈恐怕不少家长都经历过,只是很少有人会像她这样,提着斧头走向那扇紧闭的房门。 事情发生在重庆江北区的一个周末。 王女士特意包了儿子最爱吃的韭菜馅饺子,还炖了两个小时的排骨汤。 本来想给孩子个惊喜,却发现房门反锁,门缝里飘出的不是回应,而是手机游戏的音效。 更让她窝火的是,外卖小哥的电话突然打来,说儿子点的汉堡套餐到了楼下。 王女士站在厨房看着慢慢凝固的排骨汤,突然觉得那扇门像堵墙,把她和孩子彻底隔开了。 以前孩子起码还会敷衍着应一声,现在连饭都懒得出来吃。 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家里大小事都是她一个人扛,本以为孩子大了能省心,没想到心却越来越远。 那天她也不知道哪来的劲,抄起储藏室的斧头就把门锁劈了。 门裂开的瞬间,房间里的游戏声戛然而止。 儿子抱着手机转过头,脸上又惊又怒,大喊着“你凭什么拆我门”。 王女士举着斧头的手僵在半空,看着儿子屏幕上还没退出的游戏界面,突然就泄了气。 后来她才发现,自己劈坏的不只是一扇门,还有孩子最后一点信任。 这件事在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说王女士做得对,现在的孩子太没规矩;也有人觉得家长太极端,孩子的隐私都不要了。 我倒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去年杭州有个家长也干过类似的事,因为孩子沉迷网游直接断了家里的网,结果孩子半夜偷偷跑出去上网吧,最后还是警察帮忙找回来的。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专家后来分析,这类极端事件背后,往往藏着家长长期积累的无力感。 就像王女士,她不是没试过沟通,从一开始的好言相劝,到后来的唠叨指责,再到最后的暴力拆门,其实是亲子沟通渠道一步步堵死的过程。 现在很多家庭都这样,家长觉得“我都是为你好”,孩子却觉得“你根本不懂我”。 上海有所中学搞过个“亲子契约”的实验,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手机使用时间、家务分工这些事,双方签字遵守。 刚开始很多家长不适应,觉得“老子管儿子天经地义”,但试了半年后,那些家庭的争吵确实少了很多。 说到底,家长总想着控制孩子,却忘了孩子长大了也需要被尊重。 王女士后来把房门修好了,不过没再装锁。 每天做饭的时候,她还是会喊一声“吃饭了”,儿子偶尔会出来坐在餐桌旁,低头扒拉着碗里的饭,两人还是没什么话说。 但至少,饭菜不会再凉透了。 前几天她跟社区的心理老师聊天,老师说其实孩子那天点外卖,是因为同学在群里晒汉堡,他怕被嘲笑家里总吃家常菜。 如此看来,很多时候堵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可能不是房门,而是那句说不出口的“我在乎你”。 王女士要是早点知道儿子的小心思,或许就不会有那场斧头劈门的闹剧。 现在学校里都有心理辅导室,社区也有家庭咨询师,真遇到解不开的结,找专业的人帮帮忙,总比自己硬扛着强。 深圳这两年搞了个“家长成长课堂”,专门教家长怎么跟青春期孩子相处。 有个妈妈上完课回来,试着跟整天锁门的女儿说“妈妈知道你需要空间,但要是饿了记得出来找吃的”,结果那天晚上女儿主动出来喝了碗汤。 其实孩子要的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被看见、被理解的感觉。 养孩子就像种果树,你不能指望浇一次水就开花结果。 王女士的斧头虽然劈开了物理上的门,却把孩子的心门敲得更紧了。 真正的沟通不是非要争个对错,而是能坐下来听听对方的想法。 下次孩子躲在房间不出来的时候,或许可以试试发个微信说“妈妈做了你爱吃的菜,给你留了一份在厨房”,说不定比敲门更有用。 家庭教育这门课,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但有一点肯定没错,你用什么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用什么方式回应你。 那扇被劈开的房门迟早会修好,但心里的裂痕,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才能抚平。 毕竟,家人之间最珍贵的,不就是那句带着烟火气的“吃饭了”和笑着回应的“来啦”吗?

0 阅读:93
雨筠谈生活

雨筠谈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