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消息! 11月2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拍板决定,把针对中国的一部分关键产品关税豁免期限一口气延长到了2026年11月10日,本来这个月底就要到期了现在一下子多了一年缓冲期,实为好消息。 这份突如其来的“感恩节礼物”背后,藏着华盛顿难以承受的通胀压力。美国CPI同比高达9.7%,关税导致家用商品价格涨幅达15%-20%,每个家庭年支出增加约5400美元。普通美国家庭在超市里面对涨价标签的无奈,终究比政治口号更有分量。 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公告里藏着精妙的战略选择。178类商品获得通行证,涵盖半导体、稀土设备、医疗器械,这些正是美国制造业的“呼吸机”。太阳能设备、晶圆制造工具等14类新增产品纳入清单,暴露出美国在清洁能源和芯片领域的焦虑。 中美之间悄然形成一种“危险平衡”。美国暂停“50%穿透性规则”,中方相应暂停稀土、镓、锗等关键物项出口管制。中国主导全球92%稀土加工产能,美F-35战机稀土库存仅够6-8个月,这种相互依存关系让博弈变得微妙。 跨境电商卖家们已经嗅到商机。锂电池、光伏组件关税从25%降至10%,宁德时代等企业年节省关税支出超亿美元。但聪明人都在趁着窗口期加速布局墨西哥、越南工厂,没有人会把所有筹码押注在单一阵地。 这场休战藏着隐忧。所有暂停措施均为一年期,科技封锁依然存在——7nm以下芯片、AI芯片出口管制未解除。这种“结构性松绑”更像是给病人注射止痛剂,而非根治疾病。 更深层的变革在悄悄发生。中国对东盟、非洲出口增速达14.3%/26.1%,对美出口依赖度从2017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0%。全球贸易格局正在重组,这场关税博弈只是加速了历史进程。 美国商界对此心知肚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早就警告,高关税迫使中国作出经济让步的能力有限。如今美国政府寻求缓和,正是其早先傲慢政策的自我反噬。 全球化并没有死亡,它正在以更复杂的方式重生。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有限缓和、深度博弈”的新阶段,这种“竞合并存”模式将成为未来十年的新常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美对华加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