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盟军最难的事,就是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东亚三国中日韩,作为外貌而言其实太

史说畅谈 2025-11-27 15:38:11

二战盟军最难的事,就是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东亚三国中日韩,作为外貌而言其实太过近似,区别只能从局部和细节划分。比如日本人喜欢鞠躬,韩国人眼睛小,中国人有则是人太多,啥特点人都有不好区分。那么二战时候,盟军如美军如何区分中国和日本人咧? 历史上,日军就爱玩伪装那一套,早从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他们就派特工潜入中国,穿中式衣服、说方言,搞情报、刺杀、破坏。到了二战,美军介入后,这套路更猖獗了。日本间谍有时用朝鲜人冒充中国人,这些人语言文化都对得上号,美军光靠眼睛可不行。档案显示,1942年缅甸战场上,美军顾问团就因为误判,把几名中国游击队员当成日军俘虏,差点酿成大祸。类似事件层出不穷,搞得陆军部坐不住了,得赶紧出招。 1942年初,美国陆军部情报处直接找上门,委托当时大红的漫画家米尔顿·卡尼夫干活儿。卡尼夫这人背景挺有意思,他1934年就画了《特里和海盗们》漫画,故事背景搁在中国,里面日本侵略者、中国抵抗者画得活灵活现,美军士兵爱看都剪下来贴钢盔上。珍珠港后,他立马转战时宣传,日本军官在他笔下矮墩墩、龅牙眯眼。陆军部看中他这手,给他摊开地图和报告,里面全是误伤案例和间谍报告。卡尼夫没墨迹,几周内就搞定一本75页小册子,叫《中国口袋指南》,里面夹着《如何辨认日本人》部分,全是他的黑白漫画。 册子怎么教的?先从体型下手。中国人平均身高跟美国人差不多,肩宽腿长,漫画里画得像中西部农民站那儿叉腰;日本人矮一截,腿短得像直接从胸口长出来,站直了都费劲。这当然是刻板印象,实际日本人里高个子也不少,但对没经验的士兵来说,好歹有个粗框架。接着是肤色,中国人偏古铜或微褐,健康点;日本人浅黄,像柠檬皮,漫画加重阴影,显得油腻。眼睛和脸型也分,中国人眼距开,脸方正平展,眼角不那么低;日本人五官挤鼻子边,脸骨头重,漫画里脸几乎跟头发贴一起。牙齿更直白,日本人大多暴牙,中国人齐整。走路姿势是动态观察,日本人大脚趾外撇,常年穿木屐,步子拖沓沙沙响;中国人步伐大,胸挺头抬,像行军。册子最后绝招是英语测试,日本人不分L和R,说“left”变“reft”,说“rice”拖成“lice”,一开口就露馅。 这些招数听着土,可在战场上还真派上用场。历史记录显示,1943年缅甸丛林,美军中尉用牙齿和走路检查,放行了一个中国向导,避免了误会。昆明机场边,飞虎队飞行员让可疑家伙绕圈走,对方脚趾分开拖步,当场抓了个日本间谍。印度边境茶馆,巡逻队推英文书测试,“election”读成“erection”,直接押走。册子发出去后,中国士兵也传着看,觉得日本人画得太丑,还拿来当反日宣传。美军反馈说,这东西简单上手,救了不少盟友命。但也暴露问题:太粗糙,忽略了个体差异,实际误判率不低。 东亚三国外貌近似这事儿,二战前就埋雷。日韩中祖先同源,几千年前分家,基因混杂,单看眼睛大小、鞠躬习惯啥的,准出错。中国人多,啥体型肤色都有,韩国人眼小是地域特征,日本鞠躬是文化,但战场上谁管你鞠不鞠躬?盟军挑战不止美军,英军在缅甸、印度也踩坑。中国远征军跟英印军并肩,几次被当成日军轰炸。苏联红军在蒙古边境打日军,也抱怨分不清伪装兵。韩国人那会儿多在日本或中国,身份复杂,美军有时把他们当中国人用,后来抗战尾声,韩国独立运动还帮盟军搞情报。 总的说,这问题根子在文化隔阂和情报盲区。盟军从慌乱到上手,花了两年,靠册子、翻译、合作桥接过去。战后,东亚面孔区分成移民社会常态,但二战教训提醒,战争里人命关天,别让偏见添乱。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史说畅谈

史说畅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