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以前提起日本品牌,那真是风光得很,家里要是有台索尼电视、松下冰箱,那都得跟街坊邻居显摆好几天,买车也优先琢磨丰田、本田,觉得耐用省油,连买个洗面奶、护肤品都盯着资生堂、花王这些牌子,好像日本的东西就自带“质量好”的光环。 可现在你再瞅瞅,身边能见到的日本牌子是越来越少了,不是咱们刻意抵制,是真没必要了,国产品牌早就把场面撑起来了。 先说家电这块,这可是日本品牌曾经的“后花园”,以前逛家电卖场,索尼、松下的展台都在最显眼的位置,销售也一个劲地吹“日本技术多牛”。 现在再去看看,海尔、美的、格力的展台前全是人,日本品牌的柜台要么缩在角落里,要么干脆就没了。 数据在那儿摆着,2025年日本家电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都跌破5%了,松下电视在中国的份额连0.5%都不到,空调销量更是在排行榜上垫底。 就说咱们家里用的洗衣机、空调,现在谁不是优先选国产的?海尔的洗衣机能联网控制,格力的空调一晚才耗一度电,价格还比日本牌子便宜不少,质量也不差,用个十年八年都没问题,凭啥还买日本的? 再说说汽车,这变化更明显,十年前路上跑的,一半都是丰田卡罗拉、日产轩逸,年轻人想买车,长辈都得念叨“日系车省油耐用”。 可现在你再看小区停车场,比亚迪、吉利、理想这些国产新能源车一抓一大把,日系车反倒成了少数。 2025年前十个月,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跌到10.8%,而比亚迪一个牌子的销量就超过了丰田、本田、日产的总和。 为啥?因为日系车跟不上趟了,现在大家买车都看智能化、看电动化,比亚迪的车能远程控制、能自动辅助驾驶,充电还便宜,一公里才几分钱。 可日系车还在死磕老一套,要么执着于混动,要么仓促搞出来的电动车连个像样的智能系统都没有,车机还是好几年前的老界面,连高德地图的读秒功能都没有,谁还愿意买?丰田、本田还爆出过碰撞测试造假、噪声测试舞弊的事儿,以前吹的“工匠精神”现在听着都像笑话。 连以前大家爱抢的日本美妆、日用品,现在也没啥市场了,资生堂以前在高端美妆圈多火啊,现在销售额连年下降,2024年在中国市场销量直接跌了3%。 反倒是珀莱雅、薇诺娜这些国产品牌卖得越来越好,配方更适合咱们中国人的肤质,价格还亲民,直播间里一上架就抢空。 花王的洗护用品以前在超市占了大半货架,现在云南白药、上海家化的产品就在旁边摆着,成分差不多,价格更实惠,老百姓自然愿意选。 还有那些日本零食、调味品,以前觉得稀罕,现在国产零食花样比它们多,味道也不差,物流还快,今天下单明天就到,谁还费劲买日本的? 日本品牌之所以混到今天这步,根本不是咱们故意挤兑它们,是它们自己不争气,还跟不上中国市场的变化。 以前它们靠技术优势能站住脚,现在中国企业的技术早就追上来了,京东方的面板、华为的芯片、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都是实打实的硬功夫,有的甚至比日本的还先进。 就像半导体材料里的光刻胶,以前被日本垄断,价格死贵,现在晶瑞电材打破了垄断,价格直接降了三成。 而且国产品牌太懂咱们的需求了,知道中国家庭厨房小,就做小尺寸的烤箱;知道大家爱用手机控制家电,就搞智能生态链,这些都是日本品牌做不到的。 日本企业太保守,决策还慢,丰田死磕氢燃料,等想搞电动车的时候,中国新能源市场早就成熟了,这就是“起大早赶晚集”。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不光是咱们国内,连日本本土都开始抢中国家电了,海信电视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排第一,TCL靠性价比把索尼、松下都超了,海尔的品牌在日本也卖得特别好。 以前是咱们赴日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现在轮到日本人抢中国家电,这攻守之势真是彻底反过来了。 所以说,日本媒体说的那个“冷冰冰的现实”,其实是咱们国货崛起的必然结果,不是日本品牌不想在中国待了,是它们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被国产品牌实实在在地比下去了。 现在咱们买东西,根本不会再盯着“日本制造”的标签,只要国产品牌质量好、性价比高,就愿意支持。 这不是靠情绪堆出来的,是靠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拼出来的,这样的变化,看着就让人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