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

非常盘点中 2025-11-26 17:33:03

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折腾,上世纪九十年代,三江平原的湿地被垦成耕地,沼泽变成方方正正的稻田。可没了湿地这个"天然水库",1998年的洪水直接吞了5300公顷良田,村庄在洪水里打转;2002年大旱,松嫩平原的种子刚发芽就被晒焦。 农民蹲在地头发现,曾经保水保肥的"海绵地",变成了下雨积水、天晴开裂的"筛子地",化肥越施越多,稻穗却越来越小。农垦专家急得直跺脚:黑土有机质从开垦初期的7%降到2%,再这么榨下去,真成"北大荒"了。 退耕的哨声是从1999年吹响的,有人想不通:好不容易开出的地,咋说退就退?直到看见退耕的湿地里又飞回丹顶鹤,消失的泡子(湖泊)重新冒出水,才明白当年的"向荒原要粮",其实是透支了亿万年攒下的家底。 就像老垦荒队员说的:"我们那辈人啃的是黑土的老本,现在的孩子得留口饭给土地。"这不是不要粮食,而是换个法子种粮。把低产的坡地、沙化地还给自然,在剩下的耕地上搞高标准农田。 你看现在的北大仓,田埂宽了,沟渠通了,手机点一点就能浇水施肥,无人机盯着病虫害,曾经亩产千斤的稻田,现在能打1700斤。更绝的是,退耕的湿地成了"生态银行",涵养的水源让剩下的耕地旱涝保收,黑土有机质慢慢从2%爬回3%。 最让人服气的是,退了200万公顷地,粮食总产量反而从70亿公斤跳到1600亿斤。秘诀就在"精耕细作"四个字:以前靠扩面积,现在靠提单产。农垦科学院的专家蹲在地里选种子,大豆品种"龙垦3092"在高寒区亩产突破600斤,玉米"龙垦1807"能扛住高温干旱。 农民老周算过账:退耕后他家100亩地改成智能滴灌,化肥省了两袋,稻子多打两千斤,卖粮的钱比以前还多。这哪是退耕地,分明是把"广种薄收"换成了"精耕高产"。 站在七星农场的万亩稻田边,能看见退耕的湿地泛着波光,丹顶鹤在苇丛里起落。曾经的垦荒队长老李拄着拐棍说:"当年我们用锄头刨出粮食,现在孩子们用科技养好土地。黑土保住了,粮食才能年年满仓。" 这话实在——北大仓的退耕,不是不要粮食,而是懂得了土地的脾气:你疼惜它,它才会源源不断地给你粮。那些被还回去的荒地,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粮仓"?毕竟,没了黑土地这个"命根子",再多的汗水也种不出金豆子。

0 阅读:82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