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为什么没有被德军耗尽人力?这么说吧,苏联其实是和德国一起死的,只不过苏联晚了四十五年埋。由于斯大林的决策失误,苏联在战争初期的损失几乎相当于战前全部常备军的覆没,之后只能依靠动员兵组建低素质部队,以巨大的人命代价消耗敌人。因此,直到战争结束,苏联对德国的战损都极其难看。 二战初期的苏联,根本不是什么“诱敌深入”,完全就是被揍懵了。 斯大林当时对情报的误判简直是灾难性的,德国人发起“巴巴罗萨计划”时,数百万苏军就像没头苍蝇一样,被德军分割包围。 那种惨状根本不是打仗,是单方面的屠杀。短短几个月,受过正规训练的常备军几乎全军覆没。 换成别的国家,这时候大概率已经举白旗投降,或者像法国那样虽败犹荣地“体面”退场了。 但苏联在这个必死之局里干了两件极其疯狂的事,强行给自己续了命。 第一件事就是“人命换时间”。正规军打光了怎么办?那就把整个国家的社会结构打碎了重组。 农村里的壮劳力、工厂里的学徒、还没毕业的学生,甚至原本该在大后方带孩子的老人,全被塞进了军营。这根本不是什么战术,就是单纯的“填坑”。 这帮新兵很多连枪都没摸热,就被拉上去堵德国人的坦克集群。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精锐部队,每前进一步都要在尸体堆里打滚。 这种动员能力是极其恐怖的,它不讲道理,不讲效率,只讲数量。德国人杀得手都软了,发现对面战壕里永远有人在重新站起来。 这种打法,直接把德国人原本精密计算的“闪电战”拖成了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烂仗。 第二件事更绝,叫“工业大搬家”。这可能是人类战争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壮举。 当前线还在流血的时候,苏联高层下了一道死命令:把所有能拆的工厂,连螺丝钉带机床,全部拆下来打包运走。 成千上万列火车顶着轰炸,把苏联的工业心脏从欧洲直接移植到了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荒原上。 德国空军炸弹扔完了,以为摧毁了苏联的造血能力,结果几个月后,在他们够不着的西伯利亚雪原上,崭新的坦克和火炮像流水线上的香肠一样被造出来。 德国人还在精雕细琢每一辆虎式坦克的时候,苏联人已经在用粗糙但管用的T-34坦克搞“车海战术”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提,但绝对绕不开的因素——外援。如果没有盟军,特别是美国的输血,苏联这口气大概率接不上来。 几百万人要吃饭,几万辆坦克要烧油,光靠苏联自己那时候残破的后勤,根本运不上去。是美国人送来了几十万辆大卡车,送来了几百万吨肉罐头,甚至连做飞机用的铝材都是进口的。 但这场胜利,把苏联一代最精华的年轻人全打没了。战后的苏联农村,放眼望去全是寡妇和残疾人,整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彻底畸形。按理说,仗打完了该休养生息,可冷战的铁幕紧接着就拉开了。 所以当我们回看1991年苏联解体,千万别觉得突然。那个庞然大物的倒塌,其实早在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绞肉机里就埋下了伏笔。 它用透支百年的代价赢得了一场本该输掉的战争,然后用剩下的半个世纪慢慢还债,直到把自己彻底拖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