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一辈革命家受人尊敬?孙玉良:我听到的都是反特权故事】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老一辈革命家”这个称谓,总能让人们心中升起一股由衷的敬意。他们为何能穿越时空,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尊崇?除了教科书中记载的建党、建军、建国的丰功伟绩外,民间流传的更多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与作风故事。我所听到的,关于他们的,几乎都是怎么为人民服务,怎么密切联系群众,怎么反特权的故事。正是这些接地气的故事,精准道破了他们赢得人民持久爱戴的核心密码。这一个平平常常的故事,彰显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民同苦”的朴素本色。我听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坚持送儿子毛岸英上朝鲜战场,最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的一句“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道出了革命领袖拒绝为亲人谋取任何特权的凛然正气;我听到,周总理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补丁叠补丁,他饮食简单,吃饭时掉在桌上的一粒米也要捡起来。他的身后,没有子女,没有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自发洒泪送行。我听到,彭德怀元帅外出视察,坚决拒绝当地的宴请,要求“和战士们吃一样的伙食”;我听到,陈云同志治家严谨,曾给家人定下“三不准”家规:不准搭乘他的公务车、不准翻看他的文件、不准搞特殊化。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矩”,恰恰是他们心中“为人民服务”宗旨最纯粹的践行。他们深知,特权是脱离群众的开始,腐败是政权瓦解的温床。因此,他们用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守护着革命的纯洁性,也守护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百姓为何把老一辈革命家当成“自己人”,发自内心把他们当作“人民的领袖”?这份尊敬,既源于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丰功伟绩,更源于他们身上一个个鲜活的“反特权故事”。这些故事,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他们崇高的人格与坚定的信仰。这些“反特权故事”拥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乃至于他们逝世了这么多年,人民仍然要到他们的故居去,高呼拥护他们“万岁”的口号,因为,行动胜过一切口号,他们与人民的心紧紧连结在一起。老一辈革命家追求的,不是改朝换代后成为新的“王侯将相”,而是要彻底打破历史的周期律,建立一个真正平等、公正的新社会。他们不仅是理想的宣扬者,更是最坚定的实践者。他们手中的权力,从未用于为个人和家族谋利,而是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这种“反特权”的作风,塑造了新中国初期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奠定了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深厚根基。人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而是与自己同吃一锅饭、同穿一样衣的“人民勤务员”。这种认同感和信任感,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换取的。反观当下,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特权思想和腐败现象,就连一个科级干部都演变成这个“霸”那个“王”的,对人民摆出颐指气使的样子,好不威风。每看到被曝光的腐败案件,都愈发让我怀念起那个风清气正的年代,愈发凸显出老一辈革命家精神品格的可贵。人们喜欢回忆过去,怀念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不是想走回头路过20世纪那种贫穷的生活,而是提醒接班人莫忘“革命初心”,继续做“人民公仆”。老一辈革命家受人尊敬,不仅在于他们创造了历史,更在于他们以一种近乎圣徒的操守,定义了“人民公仆”的真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周期率的发生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红色政权的颠覆啊。他们的丰功伟绩是敬意的基石,而他们那些流传于民间的、充满人格力量的“反特权故事”,则是让这份敬意持续升温、代代相传的火焰。在今天,重温这些故事,不仅是缅怀,更是一种镜鉴和鞭策。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唯有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才能不负先辈,不负人民,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