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了,美国这次显然是铁了心留在那里不走了。这样一来,菲律宾、越南这些和我们在黄岩岛、仁爱礁、中业岛有争议的国家,恐怕要面临不少麻烦了。 菲律宾渔民最近的渔网总是空的——不是因为鱼群迁徙,而是出海路线被一再压缩。 马尼拉的香蕉商人望着堆积如山的滞销货物,眉头拧成了疙瘩。对华出口暴跌四成的数字,像一块巨石压在他们心头。 越南南部的填海造岛工程昼夜不停,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八个沉寂多年的礁盘正被硬生生“撑大”。 智库报告的警告言犹在耳:这不仅是在抢占地盘,更是在拿南海的生态平衡冒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一针见血:这种不计后果的扩张,既威胁航道安全,也给地区稳定埋下隐患。 美国的军舰却在此时频繁现身,“希金斯”号与“辛辛那提”号驱逐舰的航迹,在南海划出一道道挑衅的弧线。 所谓的“自由航行”,不过是为盟友撑腰的幌子——黄岩岛那次碰撞事件就是明证。 菲律宾巡逻艇蓄意闯入中国管辖海域,中方海警船依法拦截,却被反咬一口“挑衅”。 两名中国海警的受伤,成了马尼拉炒作的素材,而华盛顿立刻派舰“驰援”,唯恐局势不够紧张。 经济账算下来,马尼拉真的赚了吗? 马科斯政府上台后,一边倒的亲美政策让菲律宾成了地区焦点。吕宋岛和巴拉望岛的军事基地扩建得热火朝天,雷达塔与维修设施拔地而起。 但这换来的不是“保护伞”,而是被推到冲突一线的尴尬。 仁爱礁那艘坐滩二十多年的“马德雷山”号军舰,成了菲方反复挑事的工具。想补给,就得硬闯;中国海警用水炮和拦截艇回应,2025年上半年至少三次碰撞,菲方船只受损、士兵受伤的消息从未间断。 7月签下的临时补给协议墨迹未干,马尼拉就又派渔船群试探黄岩岛——这种出尔反尔,真能换来美国的“力挺”? 亚洲海事透明倡议的报告显示,中国海警全年巡逻1939次,虽在黄岩岛的巡逻天数从302天降至263天,但其他管控点频次全线上扬。 越南的算盘打得更精,却也更险。 去年11月,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访越,敲定C-130运输机和3200吨级巡逻艇的军售协议——这些装备从岘港出发,能在南海持续巡逻数十天,监控范围翻倍。 但河内忘了,中越边境贸易额数以百亿计,它是中国在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工厂订单流失、失业率攀升的滋味,真的比短期的岛礁利益更好受? 1979年那场自卫反击战的教训,难道还不足以让越南警醒? 美国的战略意图其实并不复杂。俄乌冲突牵制精力,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南海便成了其“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 特朗普再度执政后,关税大棒挥得更猛:对越南加征20%关税,对印尼提至19%,逼迫地区国家选边站队。 菲律宾访美求关税豁免,换来的却是四个新军事基地的开放;美菲日澳加联合军演超500场,加拿大甚至签下访问部队协定,英国补给船也来凑“航行自由”的热闹。 这种八国联手的阵仗,不过是冷战思维的翻版——中国外交部的批驳一语中的:解决不了问题,更吓不倒任何人。 相比之下,越南在东盟外长会上选择沉默,支持加速南海行为准则谈判,算是暂时踩了刹车;印尼则更务实,推动油气共同开发,还采购了中国42架歼-10C战斗机和054A护卫舰,90亿美元订单背后,是对务实合作的清醒认知。 中业岛的现状更具讽刺意味。菲律宾实际控制的这座小岛,面积仅37公顷,设施破败不堪,却在2025年砸下16.5亿比索扩建机场跑道,还要建避风港——投入与回报真的成正比? BBC记者登岛时看到,士兵守着简易哨所,补给全靠海运,风浪一来便陷入断供困境。 整个南沙群岛,越南占据21座人工岛,菲律宾控制中业岛及数座礁盘,中国则通过实际管控多个大型礁盘,构建起稳固的治理体系——摩擦点虽多,但主动权始终在握。 马来西亚单边勘探油气,印尼冷眼旁观,东盟内部的裂痕,恰恰给了外部势力可乘之机。 说到底,菲律宾和越南不过是美国棋盘上的棋子。马尼拉沉迷军备竞赛,高价购买日韩过时武器,国力被一点点掏空;河内嘴上强硬,身体却很诚实——边境货运列车运量激增280%,陆军联合训练“携手同行”照常举行,连红旗-9防空系统也悄悄列装。 中国的应对则始终稳健:岛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海警巡逻频次持续加码,通过东盟框架推动行为准则落地——毕竟,美国并非南海问题当事方,无权指手画脚。 这场地缘角力中,谁在真正维护地区稳定,谁在煽风点火制造麻烦,答案早已写在南海的波涛里
南海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了,美国这次显然是铁了心留在那里不走了。这样一来,菲律宾、越
小杰水滴
2025-11-26 00:40: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