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深秋的墨脱,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踩着没过脚踝的泥雪走进军营。 褪色的棉袄补丁摞着补丁,露出的棉絮在寒风里打颤,有人甚至裹着不知传了多少手的旧毛衣,薄得能透光。 "你们是解放军还是老百姓?"傅全有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 带队的团长脸涨得通红,解释的声音却越来越小。 原来每年大雪封山半年,补给全靠人背马驮翻雪山。 从林芝运1公斤大米要花15块钱,1名士兵一年的口粮运费就得一万多。 军装运上来早就磨烂了,只能把便装当宝贝留着穿。 墨脱这地方,生来就是道难题。 夹在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中间,一年里大半时间被冰雪封成孤岛。 1965年第一次修路,修到一半就被泥石流埋了;1994年简易公路刚通车两天,一场暴雨又把路面冲得只剩桥墩。 战士们说,在这里当兵,不光要扛枪,还得会跟老天爷掰手腕。 傅全有当晚没睡,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写报告。 这位16岁参军、从解放战争打到抗美援朝的老军人,把在老山防御战发明"猫耳洞"战术的劲头拿了出来。 这份报告直接送到了中央军委的案头。 真正动工是2009年的事了。 国家砸了9.5亿,要在这"地质博物馆"里硬凿出一条路。 施工队进工地前,每人都得写遗书。 嘎隆拉雪山隧道掘进时,岩缝里喷出的高压水像子弹一样密集,工人们穿着雨衣作业,一天下来浑身都泡得发白。 前后四十多年,200多人把命丢在了这条路上。 2013年10月31日那天,第一辆卡车开进墨脱县城,老百姓围着看新鲜,有人伸手摸车门,烫得赶紧缩回来,那是发动机跑了一天的温度。 通路第一年,墨脱的GDP就涨了13.8%。 到2021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从4875元涨到15278元,钢筋房取代了茅草屋,孩子们冬天上学不用再踩着冰碴子翻山。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派墨公路2022年通车。 两条公路在雪山里绕出个环线,林芝到墨脱的路程从346公里缩到180公里。 2024年夏天,6.8万游客涌进这个曾经的孤岛,门巴族老乡摆起民宿,卖起石锅鸡,笑说"以前怕山挡路,现在靠山吃饭"。 如今站在嘎隆拉隧道口,手机信号满格。 隧道壁上刻着200多名烈士的名字,风吹过的时候,像有人在低声讲故事。 傅全有当年未必能想到,他那封报告不仅让士兵穿上了新军装,更让墨脱的春天,比雅鲁藏布江的桃花开得还热闹。 这条路连着的,从来不止是山外头的世界,还有咱国家揣了几十年的念想。

用户61xxx98
墨脱绝对是中国最美的秘境,人生至少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