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不幸遇害,周至柔瞬间身陷绝境!蒋介石侄子竟趁机落井下石,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

论史家 2025-11-25 16:17:37

吴石不幸遇害,周至柔瞬间身陷绝境!蒋介石侄子竟趁机落井下石,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 周至柔和吴石两人不仅是上下级,还是保定军校的老同学,工作上频繁交集,私下也有几分交情。 吴石案发后,周至柔曾忍不住为老同窗说过几句公道话,这举动在肃谍的高压氛围里,直接成了别人攻击他的把柄。蒋介石得知后颇为不满,当众指责他用人失察,这份不满让有心人看到了可乘之机。 这个有心人就是蒋介石的堂侄蒋国柄,时任宪兵司令部副司令的蒋国柄,一直盯着更高的权力位置,可周至柔这些元老始终压着他,让他难以出头。 吴石案的爆发,在他眼里不是一场悲剧,而是扳倒周至柔的绝佳机会。他心里清楚,只要把周至柔拉下马,自己就能顺势填补权力空缺。 蒋国柄知道自己虽然顶着蒋家亲眷的名头,却没有直接弹劾军政元老的权力。他很快想出了办法,拉上了 “立法院” 里几个本来就看周至柔不顺眼的年轻议员,一起炮制了一份弹劾案。 弹劾的核心罪名是 “治军不严、用人失当”,紧紧抓住周至柔对下属失察这一点,既贴合当时的肃谍氛围,又不敢捏造 “通共” 这种重罪,怕没有证据反而惹蒋介石猜忌。 弹劾案递上去的同时,蒋国柄还动了真格。他利用自己掌控的宪兵系统,悄悄加强了对周至柔住宅和办公地点的监视,一举一动都有人暗中记录。 不仅如此,他还让人在私下里散布谣言,说周至柔和吴石之间有利益勾结,甚至暗示两人早有预谋,想让舆论先把周至柔钉在耻辱柱上。 周至柔一开始还被蒙在鼓里,直到身边的亲信偷偷报信,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人下了套。 那段时间,周至柔整夜睡不着觉,就算坐在办公室里,也总觉得背后有眼睛盯着,屋漏偏逢连夜雨,除了蒋国柄的明枪暗箭,其他的麻烦也接踵而至。 蒋经国主导的保密局在调查中,发现了数十份周至柔和吴石的工作往来文件,当即启动了秘密侦讯。更让他头疼的是,蒋介石原配的侄子毛邦初也趁火打劫,借着军备采购的由头,诬告他中饱私囊,把一封举报信直接递到了蒋介石面前。 多重压力下,蒋介石对周至柔的信任也开始动摇。一边是亲眷的弹劾和举报,一边是肃谍的高压态势,周至柔的处境越来越凶险,几乎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他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反击,否则迟早会落得和吴石一样的下场。 周至柔首先做的就是整理证据。他把自己和吴石所有的工作往来文件都找了出来,一一梳理清楚,证明两人之间只有纯粹的公务接触,没有任何私下的利益纠葛。 接着,他想到了同为保定军校出身的陈诚。当时陈诚身兼行政院长和台湾省主席,在蒋介石面前说话极有分量,而且两人没有利益冲突,陈诚也清楚蒋国柄的野心。周至柔找到陈诚求助,希望他能在关键时刻帮自己说句公道话。 陈诚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在蒋介石面前没有情绪化地辩解,而是理性分析局势。他告诉蒋介石,周至柔主持防务部署多年,从来没有出过纰漏,吴石的个人行为和他的统属没有关系。 蒋介石心里自有盘算,他知道周至柔的价值。当时台湾空军刚完成整编,周至柔手下的心腹遍布空军系统,要是治了他的罪,很可能动摇空军根基,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 而且蒋国柄的野心他早就看在眼里,要是真让蒋国柄得逞,蒋家内部的权力平衡也会被打破。 蒋介石最终没有追究周至柔的责任,只是召他当面训斥了一顿,指责他监管不力。这场训斥更像是一种警告,既给了蒋国柄一个台阶,也让周至柔明白自己的处境。 这样的对峙持续了近半年,蒋介石见局势渐渐平息,反而因为谣言过甚训斥了蒋国柄 “小题大做”。 1952 年,周至柔主动辞去了空军总司令的职务,只保留了参谋总长一职。1954 年,他又辞去了参谋总长,转任 “总统府” 参军长,彻底远离了权力斗争的核心。往后的日子里,他行事愈发谨慎,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锋芒毕露。 周至柔的遭遇让人看到,在高压环境下,想要保全自身不仅需要足够的实力,更需要清醒的头脑和恰当的应对。蒋国柄的野心最终反噬了自己,而周至柔虽然躲过一劫,却也付出了远离权力中心的代价。 你觉得周至柔能躲过这一劫,最关键的是陈诚的帮忙,还是蒋介石的权衡利弊?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论史家

论史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