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了酒禁,依律当斩。有人劝朱元璋,说胡大海

李看明月 2025-11-25 14:50:51

135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了酒禁,依律当斩。有人劝朱元璋,说胡大海正在前线拼命,杀了他儿子恐怕军心不稳。朱元璋的回答斩钉截铁:“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吾法不行。”最后,朱元璋坚持斩了胡大海的儿子。 1358年的婺州城,刚打完仗的城墙还留着箭簇的豁口,城里的空气里飘着血腥味和酒气。朱元璋的帅帐里,烛火“噼啪”跳着,他正盯着地图看,突然“啪”地一拍桌子:“胡三那小子呢?把他给我绑来!” 帐外的亲兵心里一哆嗦——谁都知道胡三是大将胡大海的独苗,仗着老子在前线打仗,在城里横行霸道,今儿个竟胆大包天,敢在禁酒令的节骨眼上,带着几个亲兵偷偷在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还把劝阻的小吏给打了。 胡三被押进来时,还带着酒气,梗着脖子喊:“朱大帅,我爹在外面拼命,我喝口酒咋了?你敢动我一根手指头,我爹回来饶不了你!” 朱元璋眯着眼看他,手里的马鞭敲得地面“笃笃”响:“你爹在前线拼命,是为了让你在后方犯法的?上个月刚下的禁酒令,军民一体遵守,你当是耳旁风?” 旁边的军师李善长赶紧劝:“大帅,胡将军正在围攻绍兴,正是用人之际,这时候杀了他儿子,怕是……怕是寒了前线将士的心啊。” 帐里的将领们也跟着附和:“是啊大帅,不如先把他关起来,等胡将军回来再说?”“年轻人不懂事,教训一顿也就是了。” 胡三听着,腰杆挺得更直了,嘴角还撇出点笑——他料定朱元璋不敢动他,毕竟他爹手里握着三万精兵,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左膀右臂。 朱元璋却突然笑了,笑声在帐里转了个圈,听得人后颈发凉。“你们怕胡大海叛我?”他猛地收了笑,眼神像刀子似的扫过众人,“我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法度,不是私情!要是今天饶了他,明天就有张三李四跟着犯禁,那这队伍还怎么带?这天下还怎么打?” 他指着被捆着的胡三,声音掷地有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吾法不行!” 李善长还想再劝,刚张了嘴就被朱元璋瞪回去:“军师不用多说!我知道胡将军的功劳,可功是功,过是过,不能混为一谈。他儿子犯了法,就得按律办,不然我这帅印,不如交给别人来掌!” 胡三这才慌了,酒劲醒了大半,哭喊着:“我错了!朱伯伯饶了我吧!我再也不敢了!我爹知道了会给你磕头的!” 朱元璋别过脸,没看他:“早干啥去了?拉出去,斩!” 亲兵们不敢怠慢,拖着哭喊的胡三往外走。刚到帐门口,朱元璋又喊了声:“等等。”众人以为他改了主意,谁知他接着说,“斩了之后,把首级送到绍兴前线,给胡将军看,告诉他,不是我朱元璋不念旧情,是国法容不得私情。” 帐里霎时没了声,连烛火都好像定住了。李善长叹了口气,心里明白——朱元璋这是铁了心要立规矩。想当年刚起义时,队伍里乱糟糟的,抢老百姓东西的、违抗军令的有的是,朱元璋下了狠手整顿,才有了今天这支军纪严明的队伍。 消息传到绍兴前线,胡大海正在城楼下指挥攻城,听说儿子被斩了,手里的令旗“啪”地掉在地上。他愣了半晌,突然哇地一声哭出来,像头受伤的狮子,震得周围的亲兵都不敢喘气。 “大帅他……他真就一点情面不讲?”胡大海抹了把脸,血水混着泪水往下淌。旁边的副将劝:“将军,要不……咱反了吧!凭咱手里的兵,去哪不能讨口饭吃?” 胡大海猛地抬头,眼睛红得吓人:“反?反了对得起死去的弟兄?对得起大帅这些年的提拔?”他捡起令旗,往城楼上一指,“我儿犯了法,该斩!大帅做得对!咱接着攻城,用战功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当天下午,绍兴城被攻破,胡大海身先士卒,杀得浑身是血,愣是没后退一步。 消息传回婺州,朱元璋正在看军报,听说胡大海不仅没反,还立了战功,眼圈突然红了。他把那份军报贴在胸口,喃喃地说:“大海啊大海,我就知道你不是那等糊涂人。” 后来有人问朱元璋,当时就不怕胡大海真反了?他摸着下巴上的胡子,慢悠悠地说:“怕?咋不怕?可要是因为怕就废了法度,那才是真的要败亡。一支队伍,没了规矩,比没了粮草还可怕。” 这事传开后,全军上下震动。以前还有些将领子弟仗着父辈的功劳耍横,从那以后,个个夹着尾巴做人,谁都知道——朱元璋的刀,不认人情,只认法度。 再后来,朱元璋得了天下,朝堂上讨论治国方略,他还常提起这事:“当年斩胡三,疼不疼?疼!可那一刀下去,斩出了规矩,斩出了军心。治理天下,就像带兵打仗,法要是行不下去,啥都是白搭。” 这话不假。有时候,立规矩的代价看着疼,可只有疼过,才能让所有人明白——啥时候都不能把规矩当摆设。就像胡大海,虽然痛失爱子,却保住了一支军纪严明的队伍,也保住了朱元璋打天下的根基。而朱元璋那“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吾法不行”的决绝,恰恰是他能从一个放牛娃走到九五之尊的根本。 (参考来源:《明史》)

0 阅读:176

猜你喜欢

李看明月

李看明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