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怎样都会在中国或朝鲜半岛,而不是在日本本土。这种想法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思维已经刻进了他们的战略骨子里。 从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开始,这套路就没怎么变过,当时日本拉着百济联军,想在朝鲜半岛抢地盘,结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按在锦江入海口胖揍,战船被烧得只剩残骸,士兵死伤无数。 可战场在朝鲜,日本本土连个唐军的影子都没见着,不仅没吸取教训,反而觉得“只是没打赢,自家没遭殃就不算亏”。 到了明朝,倭寇更是把这种思维玩到极致,一群海盗加浪人,坐着小船就敢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从浙江到福建再到广东,闹了二百年,中国百姓流离失所,日本列岛却安然无恙。 甚至靠掠夺的物资发了小财,这种“打仗稳赚不赔”的体验,让他们彻底爱上了“战场外移”的操作。 近代更是把这套路玩得炉火纯青,甲午战争时,日本舰队在黄海开打,陆军在辽东半岛登陆,整个战场不是在中国领土就是在中国周边海域,日本本土连一发炮弹都没挨过,最后还割了台湾、赚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相当于当时日本三年的财政收入,简直是“打架打出提款机”,这种甜头让他们更加坚信“战场不在本土就是稳赢”。 抗日战争更离谱,日本全面侵华八年,从东北打到西南,大半个中国沦为焦土,百姓伤亡3500万,而日本本土直到1944年才迎来美军轰炸,之前一直舒舒服服地生产武器、输送兵力,仿佛打仗是别人的事,自己只负责输出武力。 就算后来挨了两颗原子弹,他们也没觉得是“本土作战的代价”,反而归咎于美国的突然介入,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压根没反思这种“战场外移”的侵略本质,说白了就是没疼到骨子里,好了伤疤就忘了疼。 到了现代,这千年老思维不仅没褪色,还借着“防卫升级”的幌子变本加厉,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把“反击能力”吹得天花乱坠,说白了就是想在别人家门口动手,自己躲在后面看戏。 日本把防卫重心全堆在西南诸岛,在奄美大岛、宫古岛、石垣岛、与那国岛建了四座军事基地,密密麻麻摆上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03式地对空导弹。 还在石垣岛新建弹药库,号称能支撑14天高强度作战,与那国岛离台湾才110公里,部署的雷达24小时盯着台海动向,说白了就是想把战场锁定在台海或朝鲜半岛,自己在西南诸岛搭个“观景台”,顺便放几发导弹凑热闹。 2025财年9.9万亿日元的防卫预算,占GDP1.8%,几乎全花在这种“前沿堵截”上,买500枚美制“战斧”巡航导弹,把12式导弹射程提升到900公里,搞“跨域作战”概念。 又是太空部队又是电子战系统,看似架势十足,其实骨子里还是那套“躲在自家岛上,打别人家门口”的老把戏。 而高市早苗喊着“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喊得比谁都响,心里打的算盘却精明得很,觉得真打起来,无非是在台海周边掰手腕,最多波及朝鲜半岛,日本本土有海洋隔着,还有美国驻军撑腰,根本不会被战火波及。 中国的东风-26能覆盖日本全境,东风-17的高超音速滑翔弹道让他们的反导系统形同虚设,辽宁舰、山东舰编队多次在西太平洋演习,绕着日本列岛转圈圈,轰-6K挂载巡航导弹就能实现“绕岛飞行”,所谓的海洋屏障,在现代武器面前跟纸糊的一样。 可日本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觉得有美国的“共同威慑架构”,有“爱国者3”防空导弹,就能把中国的反击挡在门外,这种自信跟当年觉得“能三个月灭亡中国”一样可笑,纯属自欺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