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法院突然解封了一批与爱泼斯坦往来记录的材料,媒体随即曝出:前财政部长、哈佛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曾与这位已定罪的性犯罪者长期保持联系,内容甚至牵涉私人社交“求助”。具体细节还在持续核实,但舆论已经炸锅。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萨默斯这种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物,要资源有资源,要人脉有人脉,怎么会找爱泼斯坦帮忙处理“追女孩”这种私事?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耐人寻味。爱泼斯坦最擅长的从来不是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自己的圈子和手里的“把柄库”帮人铺路——或者说,设套。萨默斯找他,要么是觉得他有常人没有的渠道,要么就是已经掉进了他布下的某种陷阱里。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些通信里会不会藏着比“求助追女孩”更隐秘的交易?比如萨默斯有没有在担任财政部长期间,为爱泼斯坦的商业项目开过后门?毕竟爱泼斯坦的公司涉及金融投资,而萨默斯手握财政大权,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细想起来脊背发凉。现在媒体只曝出了“求助”,但谁知道后面还有没有更劲爆的内容?那些还没解封的材料里,会不会有更多政商名流的名字? 我觉得这事的核心问题不是个人私生活那么简单,而是公共权力持有者的底线在哪里。一个能掌管国家财政的人,连选择交往对象的基本判断力都缺失,这怎么能让人放心他在岗位上不会犯错?公众信任的是他的能力,但更信任的是他的人品和底线。如果连这点都守不住,再光鲜的履历也只是一张废纸。 还有一点,为什么爱泼斯坦的圈子能吸引这么多顶层人物?因为他懂得如何抓住人的弱点——无论是贪财、好色还是求名。这些顶层人物以为自己能利用爱泼斯坦的资源,却没想到自己早已经成了他棋盘上的棋子。等到东窗事发,才发现自己的名誉甚至职业生涯都毁于一旦。 现在舆论炸锅是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后续的调查。如果萨默斯真的有不当行为,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不管他的履历有多辉煌。同时,这也给所有公共人物敲响了警钟: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镜子,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别以为自己聪明就能玩转一切,有时候一步错,步步错,最后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总之,这件事远没有结束。随着更多材料的解封,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让人震惊的真相。而这些真相,不仅会改变人们对萨默斯的看法,更会让大家重新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执掌公共权力?是那些履历漂亮但底线模糊的人,还是那些虽然平凡但坚守原则的人?答案其实很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