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刻机变成“废铁”?中企正式官宣,日、美企业最担心的事来了。近期中国的一纸公告

冷紫叶 2025-11-25 12:14:59

让光刻机变成“废铁”?中企正式官宣,日、美企业最担心的事来了。近期中国的一纸公告让不少人坐立不安,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出口管控,而是对稀土材料——光刻机的“命门”之一——实施更严格的出口限制。 商务部2025年第18号公告里写得明明白白,这类物项出口都得申请许可,14纳米及以上的光刻机相关货物还得逐案审批,12月1日起就正式生效。 可能有人没概念,稀土跟光刻机咋就绑得这么紧,没人留意的是,那些号称“人类工业皇冠明珠”的光刻机,骨子里离了稀土根本转不起来。 就说荷兰ASML的EUV光刻机,里头的铷铁硼永磁体是核心部件之一,能提供超强磁场,让晶圆台和掩膜台能以纳米级的精度一块儿高速动,差一点都刻不出精细的芯片电路。 更关键的是光源系统,铥是下一代EUV光源的核心材料,铽用来做光学隔离器,铷则是激光器的关键成分,从头到尾都离不开稀土。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彭博社早就扒过ASML的供应链,消息人士透露这波管控直接让他们面临业务中断的风险,公司背地里急着游说盟友找替代方案,可对着媒体连句实在话都不敢说。他们慌是有道理的,全球能把稀土玩明白的,目前还真就中国一家独大。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布局可不是临时起意,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下这盘大棋了,三十年磨一剑,硬生生建出了全球独一份的完整稀土产业链,从挖矿到做磁材,每个环节都有富余产能,形成了别人很难跨过的壁垒。 高盛去年10月的报告说得很清楚,中国控制着全球69%的稀土开采,92%的冶炼,连磁体生产都占了98%。欧盟那些从非洲、拉美弄来的矿石,近60%还得拉回中国加工,每公斤成本比直接买成品高120美元,这笔账谁都算得过来。 技术上的差距更明显,中国在稀土分离、磁材制造这些关键环节握着37项独有专利,美国企业的相关专利连中国的五分之一都不到。更狠的是,中国2023年就把18项稀土萃取分离技术放进了禁止出口的目录里,等于掐住了技术根脉。 美国那家叫MPMaterials的企业,就算重启了本土采矿,2024年挖了4.55万吨稀土精矿,自己的冶炼线也就产出1294吨镨钕氧化物,还不到总产量的3%,剩下的还得运到中国加工。他们自己也承认,分离工艺得靠中国的专利授权,单吨加工成本比中国高30%到40%。 现在中国收紧出口管控,最先扛不住的就是ASML这类光刻机巨头,他们手里的EUV光刻机,缺了中国的稀土材料根本造不出来,就算造出来了,后续维护换零件也得靠稀土。 有人说找替代材料不行吗?难,美国实验室倒是在搞掺铥的新型激光器,说能提升光源效率10倍,可这还在实验室阶段,离真正商用差着十万八千里。短期内想找到性能差不多、成本又能接受的替代材料,基本是空想。 美国自己都泥菩萨过江,根本没法帮盟友,之前为了自己的供应链,好不容易让中国暂停相关管制一年,现在不可能为了荷兰的麻烦再冒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USGS的数据摆在那儿,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48.9%,美国能指望的俄罗斯储量才占4.2%,而且就算有矿,没中国的冶炼技术也白搭。 欧盟那边更头疼,荷兰跟着美国搞对华限制的时候,没少受自己人的气。德国、意大利这些汽车大国全指着芯片过日子,之前中方管控安世半导体,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就警告过,再断供数周内工厂就得停产。 现在稀土管控一来,光刻机产能受影响,芯片跟着缺货,欧洲车企的骂声估计又要起来了。 中国稀土集团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稀土精炼产品的全球占比还维持在92%。国内北方稀土和中国稀土集团形成“南重北轻”的双寡头,攥着85%的开采指标和90%的冶炼产能,还通过参股把缅甸、澳大利亚的海外资源也整合了。 这意味着不管日美企业去哪找矿,最后很可能还得跟中国的产业链打交道。 其实这事儿说白了,不是中国故意卡脖子,而是早把稀土当成了战略产业来布局,之前别人靠技术壁垒卡我们芯片的脖子,现在中国不过是拿出了自己的优势产业回应。 那些说光刻机要变“废铁”的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确实点中了要害,没有稳定的稀土供应,再先进的光刻机也没法正常生产,更别说扩大产能。 ASML现在的处境最尴尬,一边急着找替代来源,一边又不敢跟中国把关系搞僵,毕竟中国不只是稀土供应国,还是芯片消费大国。真把中国惹急了,后续的市场和技术合作都得受影响。 日美企业担心的也正是这个,一旦稀土供应跟不上,不仅光刻机生产停摆,整个半导体产业链都得跟着断档。 这波管控也让全球看清了一个事实,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是一天两天攒出来的,而是三十年战略布局的结果,从采矿到冶炼,从技术专利到产业链整合,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现在这记精准打击,正好打在了日美半导体产业的软肋上,也难怪他们会坐立不安。

0 阅读:405

猜你喜欢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